|
瑞士屋、伦敦之家、荷兰啤酒屋、俄罗斯之家……北京奥运会不仅成为全世界运动员的竞技场,也成为各国展示文化特色、拓展经贸联系的平台。25日,这些“奥运之家”纷纷落下帷幕,圆满地结束使命。
“瑞士屋”落户798艺术区
为了鲜活地展示本国特色,又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参观,各个“奥运之家”对场地精挑细选,不惜花大价钱运来原汁原味的本国产品。
或许是因为入乡随俗,“四合院”成为许多“奥运之家”的首选。“希腊之家”藏身于紫禁城附近南河沿大街的四合院,红墙红灯笼中国特色鲜明。“俄罗斯之家”位于后海荷花池边的潭苑,什刹海荷花市场旁的“伦敦之家”也是一个雕梁画栋的老式四合院。
还有一些国家进行了“雄心勃勃”的改造。瑞士选择了北京798艺术区一个面积达4千平米的厂房,耗资400多万瑞士法郎,改造成“瑞士屋”。“意大利之家”则选择了海淀展览馆,改造出一个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颇具意大利文艺复兴格调的广场。
展达·芬奇画作看瑞士军刀
为赢得观众欢心,各“奥运之家”竭尽所能地呈现最富特色的文化精髓。在“意大利之家”,你可以看到球星巴乔的战靴、摩托车手罗西的赛车服和头盔、达·芬奇的画作。“瑞士屋”里则有巨大的瑞士军刀、瑞士人引以为豪的钟表工艺展示以及现场巧克力制作。
“奥运之家”圆满收官
展示本国文化、推广国家形象是一系列“奥运之家”的重要目标,而其更核心的目标则是瞄准了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
“我们对‘瑞士屋’开放24天来的成果非常满意。”瑞士屋总监曼纽尔·萨尔赫利对记者表示。自长野冬奥会以来,在每届奥运会期间兴建瑞士屋已成为一个传统,而此次参观“瑞士屋”的人数超过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及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同期参观人数总和。“三周多的时间里有超过12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同样感到满意的还有“伦敦之家”的负责人大卫·亚当。在8月16日至17日两天的开放日中,共有600多名中国游客前往参观,“我们举办了多场关于留学、旅游和商贸的洽谈会,共接待了7千多名访客。”
“伦敦之家”的筹办方正是伦敦投资局,“过去三周来,‘伦敦之家’举办了14场商务研讨会,每次都要招待100多名中国商界人士,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促进伦敦作为旅游和投资的良好场所。”负责人大卫·亚当毫不讳言。
本报记者 吴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