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羊城晚报:中国足球的命从何革起?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4日16: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汪 晖

  -点兵点金

  北京奥运令国人自豪,足球(主要是中国男足)却成了中国军团辉煌战绩的污点。日前,新华社发文呼吁“足协改制”,引发媒体和公众一哄而上,扣帽子打棍子,极尽挖苦、嘲笑、贬损之能事。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中国足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揪出“政绩足球”或“官本位的谢亚龙”,只是冲动中的牢骚、乱找替罪羊。

  屡战屡败根源在哪?

  技不如人,是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表征;根源则是没人可选,没人可用。

  13亿中国人居然选不出优秀的11人?正是。知道吗———这届中国国奥队,可供选择的国内适龄球员(1985、1986年生),仅1550人;更吓人的是,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适龄球员(1989、1990年生),只剩720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的总数,到底剩多少?根据中国足协的注册资料,1994年职业化之前,最高达65万多人;2001年首次冲进世界杯正赛前后,已下滑到18万人;目前,才剩下3万多人。也就是说,每5万名中国人,才有1个踢球的青少年;在英法意等欧洲强国,每12—15人就有1个足球员;作为亚洲足球旗手的日本,目前在册的青少年足球人口超过60万人,是我们的20倍。

  足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淘汰率高,广种薄收。没有数量做基础,选不出好苗子,国青、国奥乃至国家队就是无本之木、无源死水。

  为什么无人练足球?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大方向正确具体操作却严重失误,导致后备力量培养几乎陷入绝境。

  1993年前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中国体育也要在机制转换上寻求突破,成绩差但老百姓热度高的足球首当其冲成为推向市场的试点。从1994年开始,中国足球脱离举国体制,足球队和从事足球工作的人不再向国家伸手、转而要从观众、赞助企业、广告商、转播商的腰包里赚钱来养活自己。不过,从开始到现在,足球俱乐部一直处于亏钱状态,足球的投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最终能坚守阵地的,都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国企如山东鲁能(电力企业)等;而足球省长、足球市长们的美名被广泛传播背后,暗示着政府依然在供养足球的现实。

  可是,足球毕竟不是专业队体制了,国有企业即便承担着一年两三千万元的重负,也只能勉强对付一线队伍的总体开销;私人老板就更不用说了,有时候,他们连一线队的工资都拖欠一年半载。问题自此引爆:二、三线队伍,即后备力量谁来培养?

  国家不搞包揽,各地纷纷撤消青少年训练的编制,资金投入更是不用奢望。后备力量主要来源只能靠社会办学。据统计,2000年前后,国内以培养职业球员为目标的足球学校疯狂开办,最鼎盛时达到4300多所,仅以中国足球的“金矿”辽宁省为例,大连最多时有28家足校、3000多名学员,而沈阳最多时有25家2500多人。到2007年底,大连的足校已一家不剩,沈阳只剩5家,参训学员不满百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