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网:北京变身奥运之城 感受时代的再造力量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08: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变身奥运之城 感受时代的再造力量

  作者:李玲

  在一个朋友硕大的书架上,无意间看到一本青灰色封面的摄影图册——《北京旧城》,其扉页处特别注明拍摄时期是一九四九年及五六十年代初期。

  于是,那些已经随着时光走远的北京城旧景,又在书页间一个个回来——菜市口、广济寺、赵登禹路口、鹤年堂药店等等。有大街大路,也有小街小景;有穿堂而过的有轨电车,也有日光下拉长的行人的身影,都是黑白照片。

  噢,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彩色胶卷,我们看到了最本真的记录方式。

  最令人生情的是图册中的那几张折叠的大拉页:拍摄者为了还原北京旧城的一些大街道大胡同,一个个镜头留下又都把他们拼接在一起。拉开来,长长的一串,像是延展开的连续的电影画面。你似乎可以真切地听到铺面里传出的迎客声、行人走过时踏过石头路面的脚步声、街上买冰糖葫芦的小贩的吆喝声……

  那时的北京城不是一座熙熙攘攘喧闹的城,画面和画面间都是静静的组合,胡同和胡同间都是静静的对望,静静中积存了生命的流转,岁月的吟唱。

  那一幅幅旧城图景就是远去的京城。这个偶然间书架前的站立,夜色深沉间,听得见夜风晚唱,旧城栩栩如生地就这样铺陈眼前。

  用心之良苦、拍摄之精细,凡是看到的人都会由衷地对拍摄者谢一声——记录老北京容颜的老北京人!

  那一幅幅黑白照片,对于今天眼睛里已经渗透了无数斑斓的我而言,是最纯粹的情感重温。因为,北京是我生活的城市,就像你拥有再多的五彩缤纷的时尚外套,依旧会感动老外婆千针百纫的那件贴身小袄一样。

  在急赴前程的奔波中我们稍稍停留下来,在熙攘的街头我们安静驻足下来,就在你觉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这个城市,去拜访一下她20年前、30年前、50年前的样子,就像拜访一位久违的亲人。

  你会发现其实你对她并不了解,你会像今夜的我一样备感时间的力量,倍感时代的再造。

  北京,奥运之城,我的城市我们的家。热爱她的人有当年记录她的这些老北京人,而今天更多的是天南海北不远千里而来的一代代建设者,还有世界各地不远万里而来的热爱北京喜欢北京的朋友。

  对于今天的北京,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这个城市里一同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创造,一起地记录着!

  设想再过几十年,有人一如昨夜的我翻开一本记录北京今天的书卷或摄影集,该是怎样的丰富!

  的确,每个家人的努力可以建起幸福的日子,一代代人的奋斗才可以建成伟大的城市。

  突然想起威廉·林赛,一位英国人,他是奥组委志愿者部向我推荐的一位社会志愿者,也是许多外籍志愿者中的一个。威廉·林赛从1996年起参与长城研究及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长城环保站,成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多次徒步考察长城,还组织来自35个国家的200名志愿者两次清扫长城,在他影响带动下,两个儿子都成为了保护长城的志愿者。2006年7月,英国女王为他颁发帝国勋章,表彰他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和促进中英友好关系所做的贡献。去年威廉·林赛举办《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大型摄影展,向世界宣传保护长城的理念,被我国媒体誉为“探索长城最成功的外国友人”。

  而这样的外国友人外国志愿者还有很多:研究四合院的、画北京胡同的、参与环保的、定期到香山捡拾垃圾的……

  18年前的1990年,因为举办亚运会,北京的版图上有了一个新区域——亚运村。今天,在北京的城市交通版图上,又多出奥运村、鸟巢等奥运场馆……

  今天城市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我们看到高楼大厦林立,道路纵横交织。这些都只是城市的面孔!其实,我们的城市是有记忆的:是前天的历史记载;是昨天的青砖青瓦;是今天的人文尊重!

  城市记忆无言无痕,但她汇在流淌的岁月里,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让我们认识到何为城市的永恒,而这些为城市遗存永续、为城市大厦添砖加瓦的人们是城市永恒的铸造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