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安晚报》:从对待奖牌的态度看中国的嬗变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8日11:18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毛建国

  17日上午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及本届奥运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能否超越美国时,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崔大林说:“中国从未把金牌总数超过某个代表团作为参赛目的,所以也不对此作推测”(据新华社)。16日下午,广州副市长许瑞生冒着酷暑来到夺取羽毛球女单银牌的谢杏芳家进行慰问。许瑞生称赞道,谢杏芳在奥运赛场上顽强拼搏,夺得了这一宝贵的银牌,是国家、广东、广州的荣誉,是全国、全省、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

  从未把金牌总数超过某个代表团作为参赛目的,而且这种对银牌的肯定及推崇,让人看到了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向体育强国的希望。

  豪无疑问,中国运动员用闪亮的体育成绩,早已证明中国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嬗变成今日的体育大国。然而,体育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较而言,体育大国表现为竞技体育,可以从奥运金牌中体现;体育强国则表现为群众体育,往往从奖牌中体现。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以32枚金牌的成绩名列金牌榜第二位,然而,在奖牌榜上却以17银、14铜的成绩排名第三位。银铜相加,还比金牌少一枚。在本届奥运会上,虽然赛程刚刚过半,但银铜牌与金牌脱节已成定局。这充分说明,中国还不是体育强国。

  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应该以群众运动为基础。而体育大国,则表现为金牌战略。一直以来,国际上有舆论不断指责中国采取金牌战略。当然,这种指责不排除有习惯性误解,透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味。但实事求是讲,我们还是有一点金牌战略倾向的。可喜的是,本届奥运会让人看到了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嬗变。这种嬗变首先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变化。我们看到,这几天来,得金牌者得到掌声,得银铜牌者也同样不乏喝彩。即使那些失败了的运动员,他们也一样得到了民众的理解。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民众心理的成熟,为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种嬗变还体现在政府层面对于银铜者的不歧视。这几天,多个弱势项目的观众席上出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而广州对谢杏芳的充分肯定,则更直接体现了政府层面对非金牌选手的重视。这能够证明,从政府层面,也已经看出只重视金牌成不了体育强国。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届奥运会之后,中国群众体育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一些相对弱势项目,将会得到相对重视,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奖牌将很有可能与金牌齐头并进。

  奥运会已过半程,中国的夺金项目日渐减少。下半程看奥运,到底看什么?我想,一方面欣赏比赛,另一方面看银铜牌。如果中国运动员充分发挥出实力,在相对弱势项目中能够斩银夺铜,甚至只是成绩比上届有所提高,也值得我们鼓掌和喝彩。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