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闭幕式用歌舞送别传递欢乐 告别是纪念也是开始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10:13   辽沈晚报

  北京奥运,不仅向世人完美地展示了七年蓄积的热情与诚意,更为奥林匹克历史谱写了由东方文明酿就的梦想。送别是纪念也是开始,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向我们展示了送别文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开幕式大气磅礴的演出,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那么昨晚的闭幕式新颖而热辣的气氛,将闭幕式打造成了“全人类狂欢的大Party”,它烘托奥林匹克运动是全人类的盛会,更是人类运动史上的欢快庆典。

  形式

  闭幕式常用歌舞“送别”

  奥运会开幕式,是举办国文化、历史的展示,也是一场传达文明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盛宴,而奥运会闭幕式常有别于开幕式大气磅礴、庄严肃穆的形式,通常多一些欢乐的气氛和庆祝的寓意。

  历届闭幕式必不可少的程序有,其中有各代表团的旗手进场,会旗的交接,国际奥委会主席致闭幕辞、圣火熄灭,奏《奥林匹克圣歌》等,最后,进行精彩的文艺表演。文艺表演通常是闭幕式的亮点,常将闭幕式的“狂欢”气氛推向高潮。比如本届闭幕式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听歌)与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东西合璧”的演出、还有68人豪华版的明星大合唱都将庆祝和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闭幕式用歌舞彰显文化和快乐,不是本届才有的,以往各届奥运会除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外,用歌舞传达欢庆的用意是异曲同工的。比如,雅典奥运会整个闭幕式的主体,名称就定为“让歌舞永远跳下去”,5名希腊歌手一起演唱《欢迎世界》,从各个方向涌入场内,挥动围巾。在舞蹈结束后,表演者向人们展现一个希腊的传统婚礼,象征着奥运会使人们走到一起。

  欢乐场面是一届奥运会圆满举办的庆贺,更是对其他各国运动员的友好送别,体现了比赛所彰显的无国界的友谊精神。送别过去四年来举办国对奥林匹克的精心准备,送别所有运动员的期盼和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送别同一个竞技场上各国运动员的友好竞技,但送别并非结束,它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收尾,人们追求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还在继续,四年后的奥运会即将开始。

  传统

  中国自古“送别”的文化特色

  “送别”场景并不陌生,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常有,送别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

  我国拥有浪漫的诗文化传统,亲人、朋友、英雄()在送别和离别时要表达人们之间因长期培养的深情而表现出的依依不舍的质朴真情。如家喻户晓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人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故人分离,“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士别离等等。但民间歌颂更多的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厚友情,“友情”在中国的送别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更说明中国自古对朋友之间感情的珍视和尊重。

  送别的形式也反映了一定文化特色。

  第一是送别酒,就是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一起聚餐。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曲》就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丰富的“酒文化”。

  第二是送别歌、送别诗。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blog)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第三还有折柳送别。汉代以来,就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隋朝无名氏《送别》“杨柳(听歌)青青(blog)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而为何要折柳送别呢?因“柳”和“留”谐音,在送别之时,寄托不舍之情。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送别”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折柳送别”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来自《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为后来的送别情景奠定了文化基调。

  而送别常有音乐相伴,这也是传统。《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送别”传达了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和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常放在傍晚,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执手相送各方朋友,北京奥运结束了但友谊开始了,深蓝(blog)的夜空下,奥林匹克公园的巨型水上音乐喷泉,随着堪称世纪经典的圆舞曲,不断变幻出“奥运五环”色彩,梁祝()、《拉德斯基进行曲》、《春江花月夜》交替响起,恢宏的《蓝色的多瑙河》在“鸟巢”畔奏响,北京奥运谢幕。“数不清的目光中我看见了你,那天种下自己,把今天刻在明天被记忆……”由成龙( 听歌 blog)谭晶( 听歌 blog)演唱的《中国看见》,传达了友情,而从21日到27日,首都机场在3号航站楼国际出发大厅进行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展示活动,也通过民乐、京剧、太极和变脸等传统艺术形式,向奥运大家庭成员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送别之情。

  回顾

  不同送别形式体现文化差异

  顾拜旦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上发表了告别演讲,他怀着期望的心情说:“高于比赛的,应当是民族的才智,各国的合作,美的培养。一切体现奥运会的强有力的象征主义的外观,今后应该继续下去。”

  正如运动本身一样,奥运会以其特有的节奏和能量阔步向前,承接古希腊勇士的毅力,托起顾拜旦的心愿,每一届奥运会,都秉承希望,满载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一路走来,在开拓、进取、创新的进程中进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升华。上一届的举办国将火炬传递到下一个举办国,同时通过闭幕式表达了自己的特色。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两小时,展现了“世界大同”的主题,表现希腊神话(听歌)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文化,再现希腊传统的欢庆宴饮场面;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闭幕式上,席琳·迪翁唱响了《The Power Of The Dream》(《梦想的力量》),传达对奥运会精神的颂扬和新一届奥运的期盼。

  相聚是欢乐的,惜别前,有的人相互拥抱,有的人流下热泪,方式不同但情感相同,比如博尔特,这位带走三块奥运金牌的飞人足以感动我们,他找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四川大地震中受灾儿童捐献了5万美元,而惜别的岂止是博尔特?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我们展示了文明与真诚,我们也迎来了笑脸与祝福。执手相送各方朋友,除了期待相见,我们想说的是:奥运会结束了,而深厚的友谊才刚刚开始。记者 王坤(blog)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