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捷,使中国成为金牌第一大国。有评论家质疑:我们牺牲了本应投在全民健身方面的资源去换取竞技体育的丰收。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尤其有代表性。
竞技体育,是否一定会跟全民健身“势不两立”?未必。现成有一个小例子:从2002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从体彩公益金中提取35%来支持“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步实施。据新华社报道,仅2007年,中国体彩公益金提取约6.9亿元,其中3.6亿元用于备战奥运会,3.3亿元投给了全民健身。
竞技体育的成功、尤其是体育明星的涌现,恰恰是能够推动全民健身潮流的。国内到处可见的篮球热就是有力证明之一。因为有姚明、王治郅、易建联等人的成材并先后进入首屈一指的NBA联赛,榜样的示范作用促使各方人士和企业有意无意中联手做大了篮球蛋糕。据中国篮协的数据,目前中国已有3亿人玩篮球。
与此类似的是,乒乓球的运动人口目前达4千万人(据央视披露),根源就是1950年代夺取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巨大激励、以及长达半世纪的无敌雄师建设,推动了国球的普及和发展。
全民健身的热潮随着竞技体育的成功而“水涨船高”,自然就会面临另一个质疑:健身场地稀缺、费用高昂?
没错,中国人均健身面积仅1.04平方,而美、日两国的数字是人均各16、19平方。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是13亿多,而美国仅3亿多,日本仅1.3亿多。人口多了4—10倍,人均健身用地当然低很多。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以2007年全球各国的GDP为例———美国是13.8万亿美元(人均4.6万美元),日本是约4.6万亿美元(人均3.5万美元),中国只有3.25万亿美元(人均2500美元)。现实就是如此不留情面:经济实力的真实差距决定国民健身待遇。而健身场地等资源严重短缺,必然造成需求紧张,随之也带来使用场地费用的居高不下。解决这些,想一蹴而就显然不现实。
说到底,全民健身的目的,按笔者理解有二:增强国民体质求健康长寿,夯实竞技体育的根基求水到渠成。前者,在最近30年中,中国国民寿命已大致从人均68岁增加到72.5岁,这一是缘于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结构的合理,二靠“仓廪实而知锻炼”;后者,目前有些良好苗头,比如篮球等个别项目,但依然任重道远,一如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始终要逆水行舟。
奥运金牌,刺激、强化着每一个国民的健康意识和健身行动。现阶段,有这份自知自觉,已经让人欣慰。 (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