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随笔之一:北京胡同北京人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14:12 新华网
北京,六朝古都,800多年的皇城,而人文遗脉又承接在中华文明的5000年浩瀚长河中。 北京是个太深厚的城市。而且,越是久居北京,越对这个城市怀有热爱和敬意。 不说长城的壮观、颐和园的华美;也不说西山的虫唱、北海的塔影……有句老话你一定知道,一城北平,半城胡同。我最想说的是寻常人家住的胡同。夏季总是与闷热联在一起,今夏好像特别的闷热。昨夜刚下过一夜透雨的北京,早晨开窗扑面而来是阵阵清新的空气。从家里走到网里上班,我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沿三门大街街岸走,已经习惯了从早晨"闹"到深夜的车水马龙; 二是穿行胡同。既便是烈日当头的正午,胡同里都透着清幽。更何况是这雨后的清晨。 平日里上班,是要忙的事情赶着不从容的心情。近在咫尺的胡同,光顾并不很多。 而今天,我特地早10分钟出家门。专走胡同,也特别想与朋友们分享这20分钟的所得。 朴素的胡同默无声息地包容着周遭的参天大厦。而胡同人家,最能传递出北京人特有的平和与接纳。特别是走在胡同里,听着大妈聊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时候,你会羡慕寻常生活原来这么有滋有味。熟悉胡同是因为我居住在北京这个城市,而喜欢上胡同却来自一年前与一个北京出租车司机言谈获得的教益。 去年一个迟归的夏夜,我由18年前拔地而起的一座新城--亚运村,途经小西天、新街口大街、西四、西单老街区,打车穿城而回。喧闹了一天入夜后陡地静下来的城市,有隔世之感。这样的时候,似乎特别的会留意街边景物,觉得它们有话要说。"这里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每次路过这儿,我就会把车开慢点,多瞅一眼!" 约莫四十五六开计程车的师傅对着我这个陌生人开了腔儿,数落着晃过眼前的胡同。这是西四附近的一条老街,那里的老胡同因为岁月的剥蚀已经成了一片危房。在城市的改造计划中,斑驳的墙面写上了大大的"拆"字。师傅还说,大凡经过老房老街,他都会想起早年间的景像,那年那月的那点事儿。"我们已经在新建的小区里安置了新家,是比原来住得舒服。可是不念想,不念旧,就好像把早前儿的日子弄丢了!"听后,我心里一阵尊重与感动! 因为,我像许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样,是随父辈来到这个城市的。我们除了从书上看到,没有对这个城市根儿的记忆。周围年轻的朋友,是住楼房的一代人,好像每天都在拼搏奋斗开始一个个新的出发,对老物老景老街老院儿,顾不上怀旧和念想!既便是有,我们的念想是旅游式的:到云南丽江居古城、到山西平遥走老街、到江苏周庄赏水乡……我们这一代人在城市中辗转,我们的家从一个高楼大厦搬到另一座高楼大厦,留不下生命的迁徙路。就像《水手》那歌唱的"都市柏油路太硬,留不下脚印",更少了"根"的感觉!没有生活的根基和生命故乡的情结。我们有居住地,却没有"一砖一瓦总关情"的老家老院。而对于这个既是古老的更是未来的城市的建设所要经受的改变,北京人以他宽广的胸怀接受着,这怎不令人尊重! 我还感动! 北京之所以能够让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人,来了就想住下,住下就不想离开。想必是像这个计程车师傅这样的无数北京市民,对北京的温情,温暖着着个城市。让本是四海为家的游子,一来到北京,就像到了一个温暖包容的大"家"!相比较如今的"水泥森林",温情与人情更眷顾胡同。连上初中的女儿都说:"胡同很亲切,你在一个地方迷路了,可是只要走进胡同,七拐八拐,总能回到你熟悉的地方。"有人说,如今没有人迹罕至的地方!而这个北京计程车师傅给我的启示是:有!老百姓的心灵!他们默默无闻,却润物无声。他们朴实无华,却厚实博大!我特别后悔曾经对胡同的忽略,也特别感谢由此对胡同的喜悦。 那房上的青瓦,那胡同里的古槐,那聊着闲话儿的老人家,还有家家串着味道的饭菜香。 不记得是谁说的了,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老房子,就像一个男人没有阅历一样,缺乏魅力。 而面前的胡同,老胡同与繁华喧闹的街道比肩而邻,与新生的建筑群相拥而立。因这场家门口的奥运特别的修整和粉刷过,那一抹的青灰是附着在已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老院墙上的。百年前当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曾想过今天;门口的老槐树无声无息地承接着时光的流转,不曾想过今天。那故宫目门前的石狮依然眺望着远方,那颐和园里的湖水依然倒映着柳影……家门口的这场奥运,老故宫老胡同用沧桑的姿态,鸟巢水立方以现代的容颜,前者是历史老人的大度与超然,后者如时代天娇的自信与稳健,都一同站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历史时刻前,迎接着五洲之风四海之澜。(作者:李玲)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