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张艺谋开山之作《红高粱》的人,大概都会对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颠轿”和“祭酒神”场景印象深刻。花轿、粗瓷碗、高粱地、唢呐、肚兜、血一样的红太阳、野性的酒神曲……影片中这些中华民族古老而具有图腾含意的符号,受到中西方观众的追捧。
张艺谋以“土”取胜,但大概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他还会执导一场全世界关注的奥运会开幕式,一个被他称作“比拍电影难100倍”的使命。
如何在50多分钟的文艺演出中浓缩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运用视觉感强烈、易于理解的广场艺术表现手法呈现给全世界,让外国人看得懂、喜欢看,这是“老谋子”面临的最大考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越来越近。对于这次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国人有很高的期待;而期待越高,争议自然越多。不少人担心,长城、中国结等传统中国元素的堆砌,会缺乏新意,落入俗套。中国观众很反感老一套,很反感新老八股,连质量不错的春节联欢晚会有时也未能幸免。
但必须一提的是,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不能用观赏“春晚”的心态和标准来评判这场表演。“春晚”是中国人自娱自乐,总导演只需迎合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即可。而奥运会则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开幕式向来是收视率最高、受众最广泛的盛大庆典。它不仅是给13亿中国人民观看,更要给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欣赏;不仅要让现场9万余名观众获得审美愉悦,更要打动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的心灵。
北京奥运会是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第一次与古老的中华文明紧密交融,是向全世界推介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因此,开幕式表演应该强化对外视野,照顾到并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不能仅凭中国老百姓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取向来构思面向全球的盛会,不能单凭我们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开幕式的成功与否。开幕式好不好,固然要由13亿中国人来评判,但更重要的是全球40亿电视观众的口碑。为全世界大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这是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也是他们的首要职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仍然可以挖掘到人性相通点和文化共同点,从而捕捉到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以打动全世界40亿电视观众。亚特兰大奥运会拳王阿里“颤抖的点火”,悉尼奥运会“水火交融”,雅典奥运会“孩子与孕妇”,就超越了文化的差异而得到全球的普遍赞誉。
记者去年在上海特奥会报道开幕式时获悉的一段故事十分有趣:在设计开幕式时,美国总导演唐·米歇尔坚持一定要运用长城元素,但遭到中方导演的坚决反对。后者认为,国内表演以前用长城元素实在太多了,太俗套了,国内观众肯定不能接受。而外国导演坚持认为,长城就是中国的代表,最能在世界舞台上体现中国特色,也最能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
僵持不下,最后双方终于找到一个妥协的创意。后来,全球观众在特奥会开幕式上看到了白衣武者搭建的一座“人体长城”。两个智障孩子在蜿蜒的“长城”上手脚并用,奋力爬攀,最终攀上“长城”之巅。
这一场景让现场和电视观众感动不已,这种人性之美的感动,成为至今仍耐人回味的经典场景。我们期待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能多出现一些这种超越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全球观众普遍认可的天才创意和经典场景。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