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开放?——不怕挑刺
北京空气质量是否合格?互联网是否通畅?成为一些国外媒体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试图炒作的话题。
挑刺,其实是历届奥运会都要经历的考验。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北京奥运会可能面临更多挑刺式提问。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些直接而尖锐、甚至少数来意不善的问题面前,北京没有回避,而是有理有节、坦然相告。
两个多月前的大地(听歌)震中,中国政府在信息透露和管理方面展现出来的公开透明备受国际社会赞誉。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再次感染了世界。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脍炙人口的《北京欢迎你》,唱出了一个开放的北京拥抱世界的形象。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未停止对外开放的步伐,而北京奥运会必然成为中国对外媒、对世界开放的加速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中国对外媒开放的大门不会在奥运后关闭。”他说:“我们不怕记者‘挑刺’,我们有这个自信。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有这个承受能力。”
北京的大门,不是只开了一条缝,而是真心实意地敞开着,开怀容纳天地。
评价?——过程更重要
在历届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都要给举办城市的组织工作下一个评语。8月24日,罗格会如何评价北京?
北京已经向世界表明了努力办奥运的最大诚意。经过7年举国上下的努力,北京在申办时的承诺已成为一张张现实蓝图。能否有一个“最佳”的名头,并不比过程本身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不容易。办奥运,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第一次,是国人期盼了百年的梦想,好客的中国人总希望皆大欢喜。但并不是非要所有的媒体都交口称赞,因为真正的评价来自世界人民和各国运动员。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这是何振梁先生在申奥时诚恳而自信的表白。
就在开幕前几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罗格对全世界媒体宣称,北京是IOC“无悔”的选择,并相信东道主的组织工作将“完美无瑕”。他说,各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以及国际体育单项协会都在给IOC的报告中对北京的组织工作表示满意,奥运村的许多运动员也感觉这是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
北京守住了这份自信,北京没有让世界失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奥运会来了,北京将坦然面对世界的注视和提问——欢迎你,北京准备好了。
(新华社北京8月5日奥运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