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网:触摸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7:41   人民网

  “在有关北京奥运会的各种传说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奥运会将让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说法。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不知疲倦的商品出口国和就业机会进口国?认识?我们不是早就相识了吗?”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即将刊出的一篇文章。当北京奥运大幕将启,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关切,将目光投向这个东方古国,各路媒体也兴致勃勃地试图给人们上一堂有关中国的速成课。但“百闻不如一见”,描述只能给予人们一些模糊的概念,一个介于魅力和担忧之间的“中国想象”,关于中国,关于这个古老国家的真实故事,藏在中国的大地上。

  是的,你们或许知道中国。从身上的衬衫、孩子的玩具、家中的日常用品中,从身边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中,接触过经济中国;从报纸的报道,电视的画面里,偶而也瞥见过“片段中国”;从《功夫熊猫》、《花木兰》之类畅行全球的大片中,领略过“文化”中国。但那毕竟只是浮光掠影的“浅尝”,有的还充满了别人的诠释和注解,不足以让我们彼此了解,成为“相识”。

  而今,北京奥运会搭起理解的桥梁。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中国作为我们的奥运会主办国,打开了外界了解这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窗口”。

  就在围绕北京奥运的议论此起彼伏时,人流潮水般涌入这个国家:20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近3万名记者,90多名各国首脑,因为第29届奥运会踏上中国的土地,人数之多,创造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飞往中国的游客数量更是个创纪录的庞大数字。穿越抵制、质疑、非议等等种种杂音,人们双脚站定北京,要在奥运会期间,感受中国时刻、北京心跳。

  这正是奥林匹克理想的一个归宿。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搭建一个人类相互交流的平台,让那些曾经陌生的面孔彼此走近,让不同文化各自展现,奏响属于自己的美丽乐章。当奥林匹克的理想在一个东方古国尽情飞扬,实际上,那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伟大交汇。

  平心而论,由于地理与文化的隔膜,东西方的对话,从古到今一直相当艰难。很长时间以来,不但中国不了解西方,西方也不了解中国。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感叹:“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逻辑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睿智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客居中国一年,也终未读懂这个“古老而深邃”的中国。至于尼采更是早有断言: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企图找出其相似性,都是心智弱的表现。

  中国的历史、规模、乃至机遇,都使它看上去如此不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外汇储备最充裕的国家,第四大经济体,5000年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多重身份和特征,让中国显得格外“复杂”。要穿越各种障碍做自己的解读,去看清隐藏在这个城市或者国家表面下的骨骼,确实是一个挑战。

  那些在奥运会期间走近中国的人,将用自己的目光找到一些答案。奥运会不仅是一场比赛,它还是一次机会,可以向人们展现好莱坞未能体现的中国的复杂和矛盾性。这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期待。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说得好:“西方人对华观点和立场的多样性可以借此机会形成一种符合实际的看法。这包括现实地对待中国的发展”。

  你们今天所看见的中国,依然如同邓小平1984年说过的“既大又小,既弱又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它远非完美,尚处改革开放的特殊阶段,问题不断,正力图冲出发展的卡夫丁峡谷。当一些报道将它描述为“流淌着黑色的河流,迅速前行的反面乌托邦”时,也请你们看到北京7年努力后的碧水蓝天,看到它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艰难努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