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的文艺演出,历来是道“众口难调”的大餐。难就难在,既要体现传统,又要符合世界标准。民族VS世界,后者恐怕还要更多一些。北京奥运会,要让全世界认识中国,要吸引全世界40亿观众,就不能只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来衡量。不同文化的对撞、激荡,往往存在“差异区”。要像《功夫熊猫》那样,照顾好这样的“差异区”,谈何容易。
平心而论,昨天的开幕式充分体现了总导演张艺谋的风格。20年前,他拍《红高粱》,以大红色彩和乡土味十足的民族符号,赢得世界认同,一炮走红。而张艺谋最近的一部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视觉元素更丰富,但更多是迎合影迷,赢了票房失了口碑。奥运会开幕式与电影不同,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显然更注重视觉因素背后的人性细节,以“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做得比较到位。
必须看到,开幕式文艺演出与“春晚”不同。“春晚”给13亿中国人看,开幕式文艺演出,则要奉献给全世界人民看。“春晚”的主要目的是“感动、打动”,而开幕式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春晚”年复一年,简单重复的地方较多,需要推陈出新。开幕式则要深挖人文内涵,找到中国文化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同点,并以适当形式表现。
这些不同,注定我们无法用看待“春晚”的目光,去看待昨天的开幕式演出。作为佐证,昨天回到媒体工作区,询问外国同行观感时,得到颇多赞美之声。问他们,哪个节目最让人感动,西班牙记者举例“龙柱”,葡萄牙记者举例“丝路”。而中国记者最为看好的“孩子笑脸”和“蔚蓝地球”节目,则少被外国记者认同。
各人眼光不同,世界才能大同。张艺谋作为总导演,他做得挺不错,尤其是点火环节,算是动足了脑筋。当然艺无止境,也许还可以更好。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