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秋秋
“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句反复诵读的话,已成了中国“开门办奥运”的一个概括。
四海,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四海,说的是一个人大气、外向、豪放,敢作敢为。同时,四海也表达一种宽广意境,白居易写“四海安危居掌内”,杜甫说“四海八荒同一云”,这里的四海,就是指的天下、社稷。
中国办一届奥运会,展示真实的自己,就要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当今天下,文化融合、异质文明交流已成为常态,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某一层面上找到共同点、寻得共识,进而增进彼此了解,也成就了奥运会的一大内涵。李白说“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当中就有山川阻隔、文化封闭的兴叹。而“四海之内皆兄弟”,毫无疑问即是中国人的奥运观、世界观。
把目光放到四海,会发现很多不一样。姚明去NBA打球,美国人更亲近了中国元素,美国坊间渐渐有了“一个姚明抵得上3个大使”的说法;中国1984年派团参加奥运会后,20多年来“国运盛、体育强”,逐渐被世界所认同,如今终于将奥运会请回了家。
昨天,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两则消息。一是外籍相声演员“大山”让加拿大人认识中国,二是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帮日本人了解中国。“大山”也好,福原爱也罢,身上都有浓厚的中国韵味,而在各自的国家里,也处于主流文化的第一架构。这两人认同了中国文化,就身处于文化激荡的共同点上,就可以影响一大批人。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如何让世界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我的想法,姚明、“大山”和福原爱这些人,是很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