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晚报:一样的精彩 不一样的起点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18:59   北京晚报

  苏文洋

  能够参加奥运会竞赛的选手,不管最终是否拿到奖牌,在世人眼中,他们都是某一运动项目的顶尖人物。毕竟,每一单项的金牌只有一块。更何况,他们虽然都是在同一个赛场、同一个规则下竞技,而准备比赛的条件却有天壤之别,几乎可以说: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起点。

  比如说,北京奥运会的首块金牌获得者卡萨琳娜·埃蒙斯,去年与先生结婚,来北京之前已完成大学学业:卡萨琳娜从物理治疗学专业毕业,而大学时学会计的先生、奥运会冠军马修也顺利地拿到了商学硕士学位。中国选手大都是退役后结婚、上大学,在这方面与其他国家选手是有很大不同的。

  还是这对金牌夫妻,卡萨琳娜在16岁之前还在练习游泳,只经过三年训练就在射击世锦赛上拿了冠军,被世人称为“射击奇才”。

  24岁的中国姑娘郭文珺也堪称“射击奇才”,她昨天为中国赢得第三枚金牌。她在2005年因为挫折而萌生退役的念头,甚至在家休息打工了一年。天天练的人未必能当冠军,打一年工再练的就成为冠军,金牌就是这么神奇。或许本届奥运会之后,我们的许多运动员也可以走上一条一边谈情说爱、上大学读书或打工,一边训练拿冠军的精彩人生之路。

  在敬佩这些非专一训练而获奖的冠军时,我还特别为那些来自体育弱国的选手而感动。据报道,索马里女子200米参赛选手萨米亚在家里时,天亮前3个小时就起床了,跑步上山砍柴、割草,然后做饭、操持家务。别人的技术是在跑道上练出来的,而萨米亚的跑道就是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年仅19岁的阿富汗姑娘卢比娜很早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一家银行工作。她和多数阿富汗运动员一样,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也没有专业的塑胶跑道,只是在家附近的地方找块水泥地,每周抽出3天时间在上班之余练习跑步。同时,阿富汗选手在训练时,还要躲避各种爆炸威胁。非洲惟一参加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的埃及运动员穆罕默德·苏鲁尔今年21岁,目前还在医科大学读书,即将毕业,也是业余时间训练,从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全封闭式的训练。我相信,在1万多名奥运会参赛选手中,边读书、工作,边训练、参赛的运动员,大概占了绝大多数。如果有热心的“人肉搜索”愿意帮助我们做一个这方面的统计调查,一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 J012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