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季冰:奥运报道暴露中国媒体专业化软肋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4日03:27   重庆晚报

  所谓“奥运精神”,其真谛似乎并不是“和谐、团结、宽容、理解”,而是“更高、更快、更强”。假如奥运会的唯一目的是体现体育领域中的和平友谊,那我们把全世界运动员邀请到北京来举办一次“世界运动员联谊大会”不就得了?

  连续几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我发现大多数主持人“解说”的是观众已看到的东西。而且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好像比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更容易激动。除此之外,我听不到更多我想了解的幕后新闻和专业分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只要嗓音比较好,情绪上比较有感染力,就可以胜任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工作。

  当我一再听到解说员声音发颤地说:“我真为他(她)捏一把汗”,或者“我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之时,总禁不住要发笑。我很理解解说员的心情,他(她)确实是真心真意为赛场上的中国运动员紧张担心,但他(她)把自己当成了普通观众,全然忘记了自己应该是观众欣赏比赛的引导者。最令我失望的是,见多识广的解说员,甚至不会站在运动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分析一个有实力的运动员失利或成绩不理想时——例如杜丽的首金旁落——我们解说员唯一能够说出的原因就是“紧张”、“压力”。这时候,他再次把杜丽想象成了他自己。如果我问他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多次荣获全国最佳电视主持人称号、并且每天都在向几亿观众做转播的解说员,你会不会仅仅因为“紧张”或“压力”而发挥不佳?

  说到底,中国媒体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精彩的奥运会让这个软肋暴露无遗。如果传媒成为缺少一技之长、没有专业门槛的行业,那么遇到重大事件,媒体人就只能僵硬夸张和无节制地渲染一下自己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激情。

  (陈季冰 媒体从业者)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