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奥运评论员 卓 凡
15日,有两项赛事真是令人难忘。先是美国女子体操队主教练、北京人乔良的弟子柳金、肖恩·约翰逊,在体操女子个人全能比赛中,战胜了中国的杨伊琳;再是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现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以3:2的比分战胜中国女排。因为这两个人率领外国选手打败了中国选手,于是就有“愤青”们愤愤不平了。
早在郎平、乔良领着各自的队伍一进入北京城,就有来自各方面的议论,因为不少人不能接受、不愿看到他们的队伍打败中国队。没想到当时人们的担心变成了现实。“愤青”们啧有烦言,从爱国、尊严等“高度”,发表着各自的高见,一吐心中的块垒。
其实不就是一场比赛,不就是谁胜谁输了嘛!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刘翔说得好,比赛,就是一场轻松的游戏。奥林匹克运动最早就是“诸神的舞蹈”,我们不应该让体育承载体育之外的东西。
“愤青”们说,在感情上不能接受的,是从中国出去的人,回国来打中国人。最有名的恐怕是心生不满的聂卫平炮轰一批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的那句话:“别忘了,你们是中国人。”
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和平大战”。体育比赛中,从来都是奖牌有归属,但体育无国界,在信息化使地球越来越“小”的今天更是如此。我们曾经一度对“海外兵团”颇有微词,不断发出“狼来了”的警告,而本次中国奥运代表团中,不是也有来自16个国家的28位外籍教练吗?他们执教于击剑、花样游泳、曲棍球等项目中,为中国体育作出了贡献。
我们看到,14日,中国女佩在团体半决赛中击败法国,击剑队法国籍外教鲍埃尔就是法国队原教练;我们看到,女子200米蝶泳第一名刘子歌和澳大利亚选手、获得第三名的斯基佩尔同出澳大利亚教练一门。
正如科学没有国界一样,所以大家就尽情分享着体育带来的快乐,所以就有许多国家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四海为家”,为世界体育的进步和发展而奔波。中国女篮现任主教练汤姆·马赫可以说是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他是澳大利亚人,带领澳大利亚国家队参加过3届奥运会和2届世锦赛。4年前在雅典奥运会上,他带领新西兰女篮以两分击败中国女篮;北京奥运会上,他率领中国女篮将新西兰击败。可以说,澳大利亚女篮、新西兰女篮和中国女篮在他的“调教”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乒乓球启动中美外交前奏曲以来,我们就对体育无“阶级”、无国界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体育的作用是使人们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欧洲杯上,荷兰人希丁克率领的俄罗斯队把荷兰队踢得人仰马翻,荷兰人不仅没有痛骂他,还因为他是本国人而骄傲不已。在今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和平大战”,我们要有一种胸襟,要有一种宽容,要有一种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