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奥运会上,来自全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奋力拼搏。虽然能把美丽的“金镶玉”带回家的只是少数,但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永远没有失败者。参与竞争的荣誉属于每一名运动员,他们怀有同样的奥林匹克梦想,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在开幕式上唱响,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下,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聚焦北京。虽然有些运动员无法在赛场上争夺奖牌,但他们依然努力拼搏、全身心投入。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列支敦士登仅有一名运动员参加,他就是男子10米气步枪运动员奥利弗。这次奥利弗有了一个新“帮手”——马拉松选手迈克。
“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获得奖牌,我也不例外。”虽然未能如愿,但奥利弗却并不灰心,“还有下一次。”奥利弗告诉记者:“我将会在这儿一直到8月25日。我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看看北京这个迷人的城市,观看其他项目的赛事,还会为我们的邻居瑞士加油。如果瑞士运动员拿到了奖牌,我会像自己拿到奖牌一样和他们一起庆祝的。”
“我很骄傲能来到北京,也很骄傲能有这样一次奥运之旅。”在女子举重58公斤级比赛中,由于实力所限,温迪·黑尔位列最后。面对最后一名的成绩,她没有丝毫遗憾和沮丧:“北京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我很紧张,但很高兴能和世界最好的运动员们同场竞技,我同样还为我是所罗门群岛前来参赛的惟一一位举重运动员而感到自豪。”
对奥运会来说,“分享”是一种态度,哪怕是“几人代表团”。本届奥运会上,布基纳法索派出了6名运动员,其游泳教练卡博雷表示,无论能否夺得奖牌,布基纳法索人一样会为奥运疯狂。圣卢西亚代表团规模更小,有3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比赛,1人参加游泳比赛。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据北京奥组委竞赛部门统计,在参与北京奥运会角逐的国家中,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从未登上过奥运领奖台,但各国选手们依然在为实现各自的奥运梦想而奋力拼搏。
8月13日,“水立方”看台上的观众们突然沸腾起来,齐声呼唤一个运动员的名字。这个运动员并不是领先的“蛙王”北岛康介,而是前8名之外的美国选手埃里克·尚蒂,尚蒂此前已被查出得了癌症。
虽然没能晋级决赛,但尚蒂毫无悔意,坦然说道:“不管怎样,我没有任何遗憾。过去两个月我决定坚持游泳,这是我自己的决定,和别人无关。能来参加奥运会,我就已经得到了一切。就游泳来说,我完成了自己来这里的目标———创造我的个人最好成绩,我做到了。”
娜塔莉·帕蒂卡,一个天生右臂残疾的坚强姑娘,在北京奥运会女乒团体赛中,这位少女代表波兰队出场6次,虽然最终无缘奖牌,但仍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尊敬和掌声。在之后的残奥会比赛中,我们还将看到她拼搏的身影,因为她是首个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参加奥运会是我的梦想,如今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帕蒂卡说。
从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开始,顾拜旦的名言就一直贯穿其中——“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北京奥运会上,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们正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顾拜旦所畅想的美好景象——全世界人民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共享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