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奥运专电(记者 肖春飞)北京奥运会即将闭幕,中国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已成定局,这不仅是几代中国体育人、更是全体国民的光荣。但是,中国人并未陶醉在金牌盛宴中,“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的冷静判断,已成主流声音。
金牌,从来都不是奥运会的全部,更不是体育的全部。一个即便拥有再多奥运金牌然而国民体质孱弱的民族,只能算是畸形的体育成就,严重偏离了奥林匹克的本质。
群众体育,历来是奥林匹克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倡全民参与,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曾几何时,我们对奥林匹克的理解,只是竞技体育,甚至只是金牌。
国民都在盼望:北京奥运会后,在继续保持中国竞技体育高水平发展的同时,能够补上群众体育的“短腿”,均衡发展。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国人仍然盼望中国选手在4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上及以后取得优异成绩。中国选手名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并非偶然。中国奥运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随着年轻选手的成长、科学训练的进步、国际交流的频繁,中国的竞技体育已进入良性循环。
当然,中国竞技体育还远非完美,例如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水平欠佳,中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部分项目没有群众基础或者群众基础薄弱,完全是为了对接奥运会而设,比如棒垒球,一旦因奥运会“瘦身”而被扫地出门,就沦入绝境。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还将继续保持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事实上,任何一个代表团都不会忽视自己的选手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后给民众带来的振奋与激励。例如,美国为保持在国际体坛上的领军地位,不惜投入重金,为运动员备战奥运创造良好条件。当然,中国竞技体育需要更加合理与透明的投入机制,形成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基金一类的投入新模式,一些市场价值高的项目,应该逐步走上市场化道路。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应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在硬件上,兴建更多的惠民的体育场馆;在软件上,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发全民的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4年完成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04平方米,远远低于日本的人均约19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匮乏,已成为困扰全民健身运动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建设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作为“执政为民”的“实事”工程,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使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还严重匮乏。
在一方面建设新场馆的同时,要继续“盘活”已有体育场馆。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属于大、中、小学等教育单位的体育场地占到总数的近七成,如何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周边居民的开放工作,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就包括为群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北京奥运会后,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由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决定的。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体育应逐渐转变为向全社会资本开放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空前解放体育产业生产力,让体育产业将成为中国支柱型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过程显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居民休闲消费的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体育消费支出将显著增加。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786元人民币,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4140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尤其是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对全民体育热情的极大激发后,中国体育消费必将呈现井喷式增长。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管理部门将逐渐实现职能转变,像中国足协这样亦官亦民的协会,应该成为改制的领头羊,告别官本位,实现民间化,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组织,跟换教练、换领导相比,这样或许才真正是挽救中国足球的捷径。
北京奥运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在“鸟巢”,博尔特打破世界纪录后,很晚了,人们还是涌上赛道,尽情奔跑,并在终点做冲刺状--这就是奥运会的魅力,遗憾的是,很多人都腆着大肚腩。
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是体育管理部门在北京奥运会后的重要工作。2007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办公楼顶,竖立起毛泽东手书体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非常醒目,彰显了中国体育管理中枢的一种坚强的信念与理念:让体育回归大众。
当年,我们曾经把强国梦寄托在中国选手的奥运金牌上;现在,中国人正在逐步淡化金牌情绪;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将努力从一个奥运金牌大国,成长为一个民众体格健壮、健身意识深入人心的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