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活日报:感动常在金牌之外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4日16:06   生活日报

  □张伟

  北京奥运赛场,上演着很多感动。历时17天,金牌的光环也许会渐渐退去,但我想,奥运带给我们金牌之外的感动会更持久。这些日子,我为争夺金牌疯狂欢呼,更为一些小小的瞬间而感动。

  33岁的丘索维金娜参加北京奥运会也许最特别:赚钱救治患白血病的大儿子阿廖沙。这位“功利”的母亲似乎有悖“奥林匹克精神”,但她却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丘索维金娜用无私的母爱,让残酷的竞技场增添了“温情”与“感动”。

  当人们叹息于美国选手埃蒙斯悲剧重演时,妻子卡捷琳娜对丈夫的深情凝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当人们津津乐道菲尔普斯8枚金牌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回报时,身穿二手运动服的伊拉克选手坚强的面孔同样打动人心;

  南非选手杜托,当失去左腿的她毅然跳进泳池的时候,人们铭记她的名字,并不需要和金牌连在一起;

  当索马里女子短跑选手萨米娅在北京征战奥运时,住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郊外的母亲和6个兄弟姐妹正四处托人帮忙,准备向朋友借一台电视机,来关注萨米娅的比赛……

  这是北京奥运金牌之外的感动。

  在整个奥运史上,留下佳话的,有时并不是获得金牌的选手。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英国运动员雷德蒙德在400米半决赛比赛中,腿伤复发,他推开救护人员,一跳一跳地冲向终点。他的父亲也从看台上跑下来,扶着儿子的胳膊,和儿子一起慢慢地走向终点……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马拉松选手阿赫瓦里被誉为“最美的垫底者”:中途受伤却坚持跑到终点。他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假如金牌是一道风景,那么这些感动就是难得的梦境。“奥运精神”绵延不绝,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构筑着人类最坚实的心灵支柱。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