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钰鹏
奥运会上不能排除有人违背奥运精神去做一些不公平、不道德的事情的可能。在体育比赛中,反兴奋剂也就是与不正当“抢金夺银”的较量。
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现象在2000多年前的古奥运会上已有发生,只不过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人们只能混合一些烈酒,加些草药,那样兴许也能起到一些作用——因为信其有效,所以有效。就像不是药物的安慰剂,毫无药效的“药剂”在某些不知情的患者身上有时能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大家都可以用,所以古代奥运会也就没有“反兴奋剂”这一说法。再说,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一个月都要到裁判那儿报到,从此开始集体生活:大家吃一样的饭菜,过一样的日子,受到严格的管理。
据传公元前3世纪的一次奥运会上,有一名运动员在赛前不小心食用了一种有毒的蘑菇,使他进入了迷幻状态,最后第一个到达终点。兴奋剂最早并不用在体育运动上,而是出现在非洲土著居民的宗教仪式上,后来被欧洲的探险家带回欧洲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士兵受命服用兴奋剂,以承受反复转战和日夜煎熬而产生的心理负担。战后,兴奋剂开始用于竞技体育运动。英国运动员汤姆·希克斯是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个被检测确定使用兴奋剂的犯规者,他于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举行的奥运会赛跑过程中使用多枚抗乏力的士的宁(中枢兴奋药)。最出名的兴奋剂使用者是加拿大短跑运动员本·约翰逊,他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100米赛中以9.79秒的惊人成绩夺金,然而在随后的兴奋剂检测中被确定服用名为促蛋白合成类固醇的兴奋剂。约翰逊后来也承认,他从1981年开始便定期服用兴奋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保加利亚举重队因使用兴奋剂而被取消3枚金牌,一时传为丑闻。
运动员通常使用的兴奋剂有5类:士的宁、苯丙胺、合成类固醇、血液兴奋剂(自血回输)和生长激素。中国一向坚决反对和打击使用兴奋剂,受到国际上的赞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已被检测和确定几起使用兴奋剂违规事例,真正办成了“干净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