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会民
49枚金牌,截止到今天12时(下午中国拳击还有冲金点),中国已稳居金牌榜首位。大喜之际,由此也提出了一个命题:中国是世界第一体育强国了吗?换句话说,金牌“第一”,是不是等于世界“第一”。如果只论金牌,当然是“第一”;如果不唯金牌论,值得商榷;如果换个思路去看,我们会从“金”中另有感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第一”不可置疑。近三十年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一面镜子,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从1984年至今,中国参加了七届奥运会。1984年奥运会,我们获得了15枚金牌,但由于前苏联等国家没有参加,金牌数有水分。1988年奥运会,我们仅获得5枚金牌,当时有“兵败汉城”之说,其实那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整体水平的真实反映。到了九十年代,中国体育开始明显提升,1992年、1996年两届奥运会均获得16枚金牌,排在金牌榜第四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体育厚积薄发,2000年奥运会中国获得28枚金牌,金牌榜上升到第三位,进入了第一集团行列,跨越了历史性的一步。2004年再次提速,获得32枚金牌,进而上升到金牌榜第2位。时至本届,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体育取得了最大的历史性突破。从这一过程看,今天的49枚金牌,绝非偶然,是历经24年、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当之无愧,运动员们可歌可泣,中国体育可喜可贺。
然而,此“第一”非彼“第一”,金牌第一并不等于体育综合实力世界第一。对此,可以从几个方面论证。
首先是主场因素,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归结到竞技场上,可以得到观众的全力支持,更熟悉周边环境,更适应场地、气候,还能得到某些方面的微妙“照顾”。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东道主多拿金牌。历届奥运会证明,主办国的金牌数都有较大提升。如希腊上届拿了6金,本届1金未得;而西班牙1992年以后也远离了当年的13枚金牌。
其次,三大球我们一无所获。虽然三大球的每项只是一枚金牌,但绝非其他金牌可比,这是客观影响所决定的。本届最期待的国奥惨败,大有希望的男篮止步不前,寄予厚望的女排退居第三。三大球的落后现状,反映了我们的整体实力严重失衡。
其三,田径、游泳我们依然不行。本届游泳还算有点起色,而田径则是一塌糊涂。这两项最能反映综合实力的基础项目,也反映了我们的整体实力还不厚实。此外,奖牌总数也是一项重要考核,前三名的水平大都在伯仲之间,临场瞬息万变,决定名次的因素很多。因此,奖牌总数多,更能代表整体实力。而本届,我们在奖牌总数上还落后于美国。
综上所述,如果仅以金牌数而论,就此断言我们已是世界“第一”,此言甚矣,切莫大喜过望,越是在大捷面前,越需保持清醒。古人云,朝乾夕惕。惟谨慎从事,方可自知;始终强强不息,方可永图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