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射击、射箭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射击 > 正文
本报记者王勇钢
四年前,毛头小伙子朱启南留着浅浅的胡须,夺金后的回头一笑,让人记住了他。
昨天,朱启南更让人难忘———站在领奖台上的他哭了,尽管长大了4岁,但昨天的他却显得比四年前更像个孩子,因为哭泣的他胸前悬挂的是一枚沉甸甸的银牌。
那距离胜利咫尺之遥的痛苦,没有人比他体会得更深。小伙子本不必哭泣,但他却哭得难以自抑,是委屈?是自伤?还是为了四年艰辛的等待?
为了金牌,他一直在追赶,直到最后一枪,尽管对手没给他机会,但他却始终在寻找。机会从第五枪开始———之前打完每一枪都要摇摇头,这一枪之后他微笑了,一刹那,他抛弃所有杂念,那一刻他真正成熟。此后,他出枪的速度越来越快,那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心和勇气,他也相继打出了决赛中的最好环数。
能够在巨大压力且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状态,甚至反超最终获得铜牌的芬兰运动员哈基宁,这足以让我们向朱启南致敬。这背后是坚强的决心和雄厚的实力,更是成长的跨越。我们不能因为他没有获得金牌而无视这一点。
长大,是家人对孩子的期盼,又或者是孩子自己的向往。每个人都会长大,但成长真的不简单,真正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需要无数坎坷与磨砺。
真的很喜欢朱启南,为一个男人在颁奖台上的哭泣,真的,他没有必要遮掩自己的心情。没能卫冕,没能发挥最好水平,伤了心就大大方方哭出来。体育比赛胜负难料、悲悲喜喜,这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流过泪之后,朱启南仍然足以傲视群雄:作为枪手,我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