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诸强烽火 > 中国田径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田径 > 正文
8月19日,正当索马里女子200米短跑参赛选手萨米娅·优素福·奥马尔在北京征战奥运时,她住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郊外的母亲和6个兄弟姐妹正在四处托人帮忙,准备向朋友借一台电视机,来关注奥马尔的比赛。当天的比赛,奥马尔最后一个到达终点,她的成绩比同组选手慢10秒。
尽管奥马尔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并比同组其他选手慢10秒左右,但“鸟巢”里的现场观众还是给了这个姑娘热烈的掌声。
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瘦小的姑娘能够在如此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跑到终点,更是因为这个姑娘所在的国家及她本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索马里这个正在饱受战乱蹂躏和遭遇饥荒的国家,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毅然派出运动员参赛。尽管由于种种条件制约只派出了两名运动员,而且从197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至今,索马里从未获得过奖牌。但这一举动却充分表明了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对于“和平、友谊、进步”的真诚渴望和殷切期待。更可贵的是,这个国家的民间各派别,也同样支持这一举动。“所有人,不论是什么派别的,都支持我”,奥马尔在回答记者关于饱受战乱蹂躏和遭遇饥荒的国家如何还能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时说。
同样令人敬仰的还有17岁的奥马尔本人。当很多运动员在世界一流的场馆里接受训练时,奥马尔却只能在摩加迪沙一个建于上世纪40年代、杂草丛生、随时有可能坍塌的体育场里为自己的理想而奔跑。而且,奥马尔是从天不亮就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