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劲体育薛涌:中国体育如何能使普通国民获益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10:07  足球-劲体育

  中国赛艇运动以及其他运动的崛起,有着这种靠政府不惜工本的制度优势。从创造政绩的角度看,这样的投资能够在短期内产生大量奥运金牌,比起在足球上投资来有效率得多。但是,这种官办体育比起美国的民间体育来,虽然成绩惊人,却难以使这些金牌项目在社会上普及,老百姓除了脸上有光外,并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如何使一般国民从奥运工程中获益,是中国体育界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薛涌  

  在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很真实,而在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这两项上拿一个第一的可能性恐怕在五成以上。虽然中国体育界的领导层出于减压的考虑对这一“野心”缄口不言,但国际体育界对这一形势看得清清楚楚。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纽约时报》在6月1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关于中国赛艇队的长篇报道,总共用了将近两个版面,实在是创了报道中国体育的纪录。其立意在于通过赛艇这一项目的发展来解释中国如何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成为霸主。  

  赛艇也许是最能说明中国奥运会战略的项目。美国是赛艇王国,1980年代一直是奥运会赛艇比赛的霸主。到本世纪其领先地位渐渐被一些欧洲国家挑战,但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然是一支国际劲旅。赛艇在美国之普及,也很难为中国人所想象。我住在波士顿地区,每次进城上班,当地铁驶出隧道、跨越查尔斯河时,就能不时看到宽广的河面被赛艇所点缀。总之,赛艇虽然很精英,但到处可见。至于赛艇的姐妹项目皮划艇,更是无处不在。我可以400美元买一只,到距家5分钟的湖里练习。9岁女儿今年的夏令营,就有皮划艇的课。中国则不同。在中国的湖面河道里,一般老百姓几乎从来没有见过赛艇,也没有玩过赛艇。自然,中国在国际赛艇界也一直默默无闻。但是,近年来中国赛艇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连连获胜,成为数一数二的劲旅。  

  这世界赛艇界大惑不解:怎么半路杀出这么个程咬金?一个毫无赛艇传统的国家,怎么可能这样一夜之间地崛起、而且击败了几乎所有的劲旅?于是,西方赛艇界得出了他们先入为主的传统结论:中国赛艇的崛起,是吃药吃出来的。过去几年,中国在几个游泳和水上项目上,确实有大量运动员被查出使用违禁药物。这也似乎证明了西方人的普遍猜测。  

  然而,《纽约时报》如此连篇累牍,并非想证明或强化这样的猜测。该报道当然承认药物问题的存在。不过,其核心还是要说明:赛艇的崛起是中国奥运战略的产物。如果你看到中国赛艇运动的发展条件的话,就不会对中国的异军突起感到太吃惊。  

  中国赛艇运动的发展,是所谓“119工程”的一部分。“119工程”确定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在三大中坚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田径、游泳、水上项目将分别取得2、3、5金,总计10枚金牌。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赛艇运动就可以用实验室的方式从无到有地培养。首先,中国有13亿人口,选材面宽。如今,中国有1200名完全靠国家养活的职业赛艇运动员。再有就是教练。中国队的教练,是世界最顶尖的美籍俄罗斯教练伊戈尔。他在执教中国队之前,先后率领前苏联和美国队驰骋世界赛场,无往不胜。在美国执教时,他的税前年收入是72300美元,也就是说,他缴了税后实际收入就5万多。在中国,他的年薪是9万美元!这在国际赛艇界虽然是惊人的高薪,但这笔钱恐怕是请一个冲不出亚洲的足球教练年薪的几分之一。  

  再看看美国这个赛艇王国的情况。美国虽然赛艇运动普及、人才众多,但仅有1200名运动员每月能得到1200美元的津贴,这大概是一般美国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这些运动员必须打工为生。比起常年全封闭训练的中国赛艇队来,美国赛艇队仅在去年冬天集训了四个月。在非奥林匹克年,美国运动员基本上都有全职工作。比如有一位就是家得宝的职工,每天按时上班,回答顾客的问题。甚至像布赖恩·沃尔宾海因这样的奥运冠军,也正在西雅图上厨师学校,准备将来当大厨了。这些人为了在奥运会上过把瘾,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计。  

  可见,中国赛艇运动以及其他运动的崛起,有着这种靠政府不惜工本的制度优势。从创造政绩的角度看,这样的投资能够在短期内产生大量奥运金牌,比起在足球上投资来有效率得多。但是,这种官办体育比起美国的民间体育来,虽然成绩惊人,却难以使这些金牌项目在社会上普及,老百姓除了脸上有光外,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如何使一般国民从奥运工程中获益,是中国体育界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