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排老国手的奥运不了情 施美莲:未圆的梦今日圆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8:29 新浪体育
奥运火炬手施美莲 沈晓忠摄 后排左三为施美莲 参加奥运会,站在奥运赛场最高的领奖台上,听国歌的奏响,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作为文革后中国女子排球队曾经的一员,施美莲没能亲历女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金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没能亲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是她人生的一大憾事。如今,施美莲成为嘉兴奥运火炬手,高举着火炬回味曾经的运动生涯和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这是她奥运圆梦百感交集的一刻…… 从“走资派”的女儿到国家女排队员 施美莲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能够走进国家女排训练场,成为袁伟民的第一代弟子,则缘于家庭遭遇的一段心酸的往事。“我父亲曾是嘉兴电控厂的厂长,上世纪60年代,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我也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没法继续上初中,辍学在家呆了两年。直到1970年,父亲‘解放’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才上了初中,但是那个时候,我比同班同学大好几岁,学业也耽误了几年,很吃力。读书,对我来说,渐渐没了兴趣。”施美莲说,或许就是塞翁失马,初中刚刚读了一年,一次机缘巧合,她走进了浙江女子排球队。 施美莲从小就是体育尖子,保持着当时小学到初中嘉兴市女子短跑和跳高的纪录。1970年到嘉兴三中读初中后,施美莲被选进了学校的篮球队。施美莲良好的身体素质加上靠一己之力树立的三中女篮的雄风,给当时嘉兴体委的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1年6月底,省女排教练来嘉兴考察选拔队员,施美莲第一个被推荐。只是几下弹跳摸高、扔石子简单的现场测试后,省队教练便表了态:“7月5日,来杭州报到集训!” 当时,浙江女排成立刚刚一年多,四处考察新队员。和施美莲同一批赶赴杭州集训的人有十几个,她是年龄最大、身高最矮的,可是,十余天的集训考察结束后,那批人里唯独留下了她一个,因为省队教练有自己的眼光。而施美莲突出的身体素质带来的优势也很快显示出来。“当时,各省队冬天一般都到福建漳州集训,不同队在那里经常互相交流。在弹跳力方面,我在漳州集训基地很快出了名,成了全国第一个能摸到篮球篮筐的女队员,可以说开创了先河。后来,几乎所有的女排队员都把‘摸篮筐’定成了训练弹跳力的目标。而我身体素质也很好,其他人训练经常是伤了膝盖,伤了脊椎,伤了肩膀,我是一点事都没有。” 1976年,施美莲已经是浙江女排的副队长。此时,袁伟民主教练奉命从各省队抽调骨干,组建文革后第一支女排国家队,施美莲入选了!此时的施美莲,已经23岁。 第一次在国外球场听国歌激动得发抖 从杭州来到北京,施美莲和陈招娣、孙晋芳、张蓉芳、杨希等第一代国家女排的队友们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繁重的训练中。等待她们的是两个月之后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亚洲杯选拔赛的比赛。当年8月,施美莲随队出征日本,这是她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还没有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在闭塞之中,女排姑娘们对于在国外看到的一切都显得十分好奇,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不过,最激动的时刻是在与日本队比赛开始之前。我们静静地站在球场中央,排成一列,《义勇军进行曲》骤然响起,那一刹那,我的心似乎都要飞了出来,就感觉嗓子发堵,眼睛发酸,腿也不听使唤了,两腿直发抖。我们的国歌在别人的土地上响起,那种庄严的场面,那种骄傲的感受,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没有办法去形容的,这种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也不是想象中能有的,几十年也忘不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