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为“衣”消得人憔悴--奥运火炬接力服装设计始末(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22:39  新华网

  为“衣”消得人憔悴

  贺阳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多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得金、银奖。回忆起过去两年多的日日夜夜,她由衷地感叹道:“设计奥运制服和火炬接力服装是我干过的最重要的设计项目,也是最复杂、最辛苦的。压力大,难度也很大,既要遵循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又要突出特色。”

  奥运制服设计完全不同于她以往的设计,它是国际奥委会的品牌形象,有严格的规范,无法随心所欲地设计。但是她说:“限制越大,设计就越有挑战性。”

  为了设计工作,贺阳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两年多没给学生上过课,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奥运服装的设计和创作上。

  奥运制服设计的复杂程度是贺阳事先没有想到的。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规定,制服设计必须使用北京奥运核心图形祥云纹作为主要图形元素,如意头、祥云纹、绶带,这些是核心图形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代表着祥瑞如意的意思。但是,核心图形必须切割使用,如何将完整的核心图形进行完美而典型的切割使用,让贺阳团队犯了难。经过无数次的摆放切割、图形的组织和安排,他们终于能驾驭图形并很好地使用。

  设计制服时还要考虑实际印制图案时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印制工作人员的制服时,由于红色加深会发黑,加白又变成粉色,整体效果就不协调,贺阳和同事们通过控制最深的红色不让它发黑,红加黄色调配得到浅红,不让它变成粉色,以此保证整体效果是标准的中国红。

  “由于成本的限制,我们在设计中考虑到尽量减少工艺成本,节省资源,这也符合绿色奥运理念和设计节省原则,我们希望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丰富、最理想的效果,”贺阳说。

  这位为人低调的设计师认为,奥运系列服装设计的过程就是平衡各方意见的过程。“专家、群众、领导等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我们都要去试试看,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不能只凭想像。我们要尽可能地想到所有的设计方案,使提案多样、丰富,提供给决策者更多的选择”。

  据统计,贺阳团队共提交了200套(系列)设计方案,实际上他们设想的方案远远不止这些。每完成一稿设计,都要提交北京奥组委,由专家、领导、群众等各方进行评判筛选,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方案的修改,他们从构思到集体研讨、制作效果图、打印图纸,经常白天黑夜连续工作。为了设计得更完美,贺阳经常要与制服赞助商、图案印制厂家等商谈、磨嘴皮,有时甚至因为看法不同而争吵起来。

  设计中国运动员领奖服装趣事多

  贺阳团队还设计了北京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领奖服装。由于已签订保密协议,贺阳不能透露过多的服装细节。但她表示,与奥运会制服和火炬接力服装一样,中国运动员领奖服装在设计上既体现了奥运理念,又突出了中国文化元素。

  “设计运动员服装与设计普通人服装有许多不同,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贺老师笑着说。

  据她介绍,中国运动员领奖服装共有60多个号码。按照身材的大小和胖瘦,分为体操、篮球、柔道、举重等多种版式以及一般运动员版式。设计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服装,许多细节之处都有不同。比如,击剑运动员的胳膊一长、一短,举重运动员大腿特别粗,跳水运动员的肩膀特别宽、前胸到后背特别厚。这些都是设计普通人服装时遇不到的。

  此外,篮球和排球运动员的身材高大,像姚明、赵蕊蕊的火炬手服装都是量体裁衣,按照他们的身材特制的。(完)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