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火 航天芯--珠峰特种火炬燃烧系统研制纪实(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8日10:45  新华网

  暖手炉、蜂窝煤炉带来的灵感

  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对火炬性能要求非常高,对火种灯、引火器、圣火盆等配套设备的性能同样要求很高。刘兴洲院士介绍说,珠峰火种灯的研制过程,其艰辛程度一点不亚于珠峰特种火炬。

  以往奥运会的火种灯都采用液体航空煤油为燃料。航天科工集团的火炬研发团队经试验后发现,这种煤油灯在海拔6500米以下的地区都能正常工作,但在更高海拔的地方,由于气压低、氧气含量低,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因此,与珠峰特种火炬一样,研发珠峰火种灯必须从零起步。

  为了寻找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可谓费尽心思。他们先后尝试过多种常用燃料,但一一被否定。终于有一次,退休研究员任国周看到一个用碳作热源的暖手炉后突发灵感:能不能用碳做火种?然而,第一次进藏试验效果不理想:一是燃烧时间短,二是排灰不畅。

  大家刚刚看到一线希望,由于这次挫折又变得有些沮丧。此时,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再次使他们看到了柳暗花明。任国周上街时看到一个烧饼摊旁摆着蜂窝煤炉,顿生联想:将碳柱像蜂窝煤一样上下摞放在火种灯内,下面的碳柱燃尽化成灰,上面的碳柱自动落下来;这样通过不断添加碳柱就可保持火种灯不灭,而且排灰问题也能解决。一个大难题就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两个小发现而迎刃而解。

  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登上珠峰峰顶,大约需要7到8个小时。登山队员由此提出,珠峰火种灯应至少能保持稳定燃烧14个小时。

  为达到这一要求,任国周和同事们反复对碳柱的配方进行试验,力图将其燃烧速度降至最低。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珠峰火种灯装上5节50毫米高的特殊碳柱,实现连续工作20个小时。第二次进藏测试时,经改进的珠峰火种灯完全经受住了大风、低温、低压的考验。

  追求完美是航天人的品格

  在航天科工集团的企业文化里有这样一种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在珠峰特种火炬燃烧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航天科工人把这种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

  研制团队80多个人,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职责。父亲去世,爱人生孩子,婚期一拖再拖……一些研制人员一边要处理家庭问题,一边还要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研制过程中。薛利说,支持大伙儿的正是执着的航天精神和奥运情结。

  由于研制时间紧,节假日不休息是家常便饭。一位年轻的研发人员说:“有好几个月我们基本上都是在试验现场和车间里度过的。”有一次,研制团队对珠峰火炬进行一项关键测试。为了节约上厕所那区区几分钟的时间,技术人员竟然半天多没喝过一口水。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中国航天人的身上,也有一股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

  2007年5月,火炬登顶珠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消息传来,珠峰大本营内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然而,细心的薛利在欣喜之余发现,电视画面上火炬燃烧时火焰不那么漂亮。于是,她暗自琢磨:要是火焰形态能再好看些就完美了。与此同时,一位电视转播人员自言自语:要是火炬燃烧的时间能再长一些,那成功拍摄到火炬在珠峰上燃烧的把握性就更大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薛利回到北京后,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情。“我们的研制人员已经非常辛苦,我实在不忍心再向他们提额外要求,毕竟我们的火炬已经达到要求了,完全没必要再给自己找麻烦。”薛利说。但航天人一贯追求完美的品格,最终还是促使她将自己的想法和那位电视台工作人员的感慨向研制人员和盘托出。

  4个多月后,薛利接到了研制团队打来的电话——问题都解决了。研制人员在对固体燃料的配方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后,终于找到了一种解决途径,成功地将珠峰火炬的燃烧时间由6分钟延长至7分半到8分钟,同时火焰的颜色也比以前更加明亮、饱满和飘曳。

  2007年10月,北京奥组委组织召开珠峰特种火炬系统研制评审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认为,科工集团研制的珠峰火炬、珠峰火种灯、引火器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各系统均能满足火炬登顶珠峰的需要。

  消息传来,众人颇感欣慰。刘兴洲院士自信地说:“就算珠峰再长高几百米,我们的火炬一样能够点燃!”

  两年心血,终于凝成一颗可靠的珠峰火炬航天“芯”,将奥运圣火和中华民族的奥运激情第一次点燃在地球的最高点。(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