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官网7月22日讯 奥运火炬昨天离开了历史悠久的青岛和临沂,今天来到了“孔孟之乡”曲阜,今天早上8时,伴随着800名学生诵读《论语》的朗朗读书声,祥云从孔庙大成殿出发。就在上午传递结束之后,奥运官网连线采访了第62棒火炬手、京华时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朱德付,以下是连线实录:
奥运官网:朱德付老师,您好!您是今天的第多少棒火炬手呢?
朱德付:第62棒。
奥运官网:现在离您传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您还能回忆起刚才传递时候的心情吗?
朱德付:当然,传递奥运圣火是很开心的。
奥运官网: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成为火炬手的呢?
朱德付:很早就知道了。
奥运官网:那么您今天准备的怎么样?觉得今天的传递准备的充分吗,有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传递动作呢?
朱德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平常心吧,这么一个很神圣的时刻。
奥运官网: 那今天感觉当地的气温、天气怎么样?当地的市民您觉得热情吗?
朱德付:很热情的。昨天还是阳光明媚,今天下了一场下雨,对火炬手传递来讲更适宜一点吧,气温更低一点,更滋润一点。
奥运官网:朱德付老师,我知道您是《京华时报》的副社长兼总编辑,可以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媒体的领导者,那么您觉得媒体在咱们奥运报道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朱德付:就是我们《京华时报》对奥运的报道是吗?
奥运官网:是的。当然,也包括您觉得整个媒体应该在奥运期间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
朱德付:奥运会实际上是让我们圆了百年之梦,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事情,媒体在奥运报道上应该是不遗余力的去祝贺、去推进,使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为最成功的最圆满的一届奥运会,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奥运官网:那您能不能跟我们说一说,《京华时报》在奥运会期间会采用什么样的报道方式,会投入多少编辑和记者来做报道呢?
朱德付:《京华时报》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版了,奥运期间可能会保持在六十版左右的篇幅,我们所有的编辑、记者基本上都投入到奥运的报道里面了。
奥运官网:有人说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对北京的所有媒体来说都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您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呢?
朱德付:的确,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对于我们没有时差,上一届在雅典的时候是有时差,所以不能主报去发行,只能出一个特刊,这次因为在北京,时差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对我们报道也比较便利,在我们家门口举办我们更有空间。
奥运官网:另外,咱们北京的媒体到时候肯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报道奥运会,对于其他的省市的媒体,相对于他们长距离的来做这些报道的话,可能比咱们更有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咱们北京的媒体,包括国家的一些重点媒体就会起到一个报道的导向作用,您怎么样看待咱们北京媒体身上的责任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