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记者境外亲历藏独冲击 近距离感受金晶迷人微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20日14:41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刘晓星 和金晶合影

  结束了第一站为期14天的火炬传递报道,我在回到北京的当天整整睡了24小时,实在是太累了。不仅是因为没完没了的赶路,适应时差,紧张的采访和写稿任务,更是这14天里经历的许多事情,受到了许多情感上的冲击。到现在为止,这是我当记者以来最难忘的采访经历,这段经历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记者职业生涯。当然,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在巴黎目睹金晶传递火炬的那个片段。

  决定要在第三棒地点等待金晶,完全是出于个人对她的偏爱,因为如果我不在起点跟随我们的大部队,就意味着得从埃菲尔铁塔附近步行到下一站香榭丽舍大街(事实上,后来我也确实走了一个小时才和记者团的同行们会合)。这样,最终只有我和北青报的摄影记者决定去看金晶的那棒传递。在预计第二棒和金晶交接的那个十字路口,我们俩等待了一个半小时,而这时道路两旁已经很不平静。街角上,一群拿着人权组织小旗的人和中国留学生开始对峙,起初只是这边唱国歌,那边喊口号,但过了不久,对方开始对华人手中的国旗发起冲击,为了保护国旗,双方几乎厮打起来。那时,我们就十分担心,等火炬传到这里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果真如此,在金晶和上一棒交接的时候,人群已经开始骚乱,我根本看不到交接的情形,只得从原本占据的制高点跑下来,开始跟在金晶的后面。这时,路边突然涌出了一些藏独分子,有的人直接往地上一躺,挡住轮椅的行进,又有一些人冲过来抢夺火炬。混乱中,还能看到金晶拼命用双手抱着火炬,而她身边的人拼命护着她勉强往前走。法国警方用警车围住了金晶的轮椅,并开始组成人墙保护火炬。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不断有人冲过防线。我当时觉得这一棒怎么如此漫长,绝对不止200米的距离,屡次都觉得应该交接了。后来,金晶才告诉我们,因为那种情形下,组织方根本不敢投放下一个火炬手,只能到安全的地方让她上车,所以距离特别长。在这个过程中,金晶说她经受了三次特别危险的冲击:“大的冲击有三次,最后一次特别厉害,但是我当时心里什么也没想,就是拼命护住火炬。结果,我没有让自己失望。”

  我们两个记者跟在金晶旁边,玩命地往前跑,周围还有很多华人也在和我们做同样的事情。那个时候,真的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就是希望我们在旁边能够鼓励金晶。为了给金晶打气,我们在旁边拼命叫着:“金晶,加油!”她听到就回过头来,冲我们笑了一下,说:“加油!”那个笑容真的特别美丽,我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那种对金晶的同情和钦佩,对暴徒的痛恨,以及作为中国人无法忍受的受辱的感觉,直到现在,我还很难描述当时那种复杂的感情。后来我看到,北青报的摄影记者也已经是流着眼泪在拍片子。

  到了火炬传递的终点,我再次见到了金晶,我问她有没有哭,金晶的回答特别好:“我才不哭呢,我怎么能让那些暴徒看到我哭呢,这不是让他们高兴了吗?我一定得笑着把火炬传到下一棒手中。”很多天以来,金晶那保持着微笑的神情还总在我眼前出现。

  好在,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让我十分安慰的结局。后来,我几经周折找到了当时在金晶身边保护她的翻译——韩冰。虽然连证件都没有,但在危急的时候,韩冰挺身而出,站在金晶身旁,他身上多处受伤。现在被法国当地的华人称为金晶的“保镖”。在后来接受我采访的时候,韩冰跟我说,当各大媒体在法国报道了藏独分子袭击金晶的情景后,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愤慨:“现在金晶特别出名,她仿佛是正义的化身,而那些藏独分子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激起了公愤。法国人都特别同情金晶,现在走在街上,谁都认识她。我昨天去机场送金晶的时候,一进机场她就被认出来了,人家赶快给金晶办好手续,把她送进VIP区等待登机。我想能有这样的结果,我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是值得的。”

  韩冰的这些话让我想了很久,让我对自己的记者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更高的认识,我不再有巴黎那天反复纠缠自己的无力感。或许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依旧不能去改变什么,但至少我可以在现场,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真实地再现出来,让人们了解真相,这也是一种力量。比起那些不顾事实,抹黑中国的所谓西方大媒体、大记者,我觉得我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本报特派记者 刘晓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