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中国新闻周刊》:当火炬成为“政治的靶子”(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09:50  中国新闻网

  历史上的奥运与政治纠葛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遭遇的冲突和舆论抵制并非孤例。“抗议和抵制永远是奥运会的另一种声音。”正如奥林匹克史学家学会秘书长托尼·毕克勒克所说:事实上,没有哪届奥运会能够逃脱争议。

  围绕奥运会的是非从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就已经开始。

  那时,奥运会刚刚从世界博览会中挣脱,还立足未稳,以政治为名的抵制行为便粉墨登场。开幕式前,组委会规定所有国家走过英国王室的礼台时,都必须将旗帜下垂,以示尊敬。但美国队走过礼台时,并没有遵守。因为他的旗手是一名美籍爱尔兰人。

  之后的历届奥运,都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政治团体争相登场,欲借“奥运会”这个举世瞩目的聚光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最著名的是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9月2日夜,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潜入奥运村,他们挟持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终造成11名以色列选手全部死亡。奥运会被迫停赛一天。奥林匹克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上世纪80年代,在冷战的基调下,奥运会成为各国政治斗争的大舞台。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为了“谴责”前苏联侵略阿富汗,在美国总统卡特的号召下,66个国家抵制了本次奥运会,参赛的国家数,退到了20年前罗马奥运会的水平。作为“回报”,四年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又抵制了在美国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

  冷战之后,“种族主义”问题开始成为抵制奥运会的主要原因。

  被公认为“最成功”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从一开始就被土著居民看作争取权利的舞台——1991年10月,悉尼刚刚递交申奥议案,国内就炸开了锅。澳大利亚著名的土著居民法律服务组织NSW,公开要求国际奥委会拒绝悉尼的申请,理由是澳大利亚对土著居民的不公平待遇。1993年8月,奥运主办国揭晓前,700名土著领导人聚在一处,谴责联邦议会在“马宝事件”中对土著居民的歧视行为。并且公开表示,将在奥运会期间发起抵抗,以提高世界人民对土著居民生活状况的重视。土著们甚至号召400米名将弗里曼——原住民的标志性人物,抵制奥运会,以引起国际体育界的关注。

  积极的态度

  面对不同的国际舆论,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史专家任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东西文化的矛盾一贯有之,只是通过火炬释放了出来。

  2007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杂志中,有文章指出“北京正在努力推广它的公关策略,在奥运会到来之前,寻求一个更加温和的国际形象。”这家杂志还称北京奥组委已经和一家公关公司签订了协议,帮助北京奥组委改善媒体关系。不过,《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多方核实,并没有官方消息表明中国政府已与公关公司联络。中国政府对于此事的反应显然没有西方媒体描述的那样强烈。

  但无论是中国网民自发地反驳西方不实报道,还是采取“公关”策略,更或国家领导人积极介入,主动与相关人士商议,都表明了中国各层人士积极解决冲突和平息舆论的态度。

  (实习记者华亭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