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珠峰气象一日:傍晚太阳西斜 探测气球腾空而起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29日22:08  新华网

  新华网珠峰大本营4月29日电 题:珠峰气象一日

  新华社记者薛文献、边巴次仁、李柯勇

  7时,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天寒地冻,弯月繁星。气象观测员巴顿、刘昕和侯维佳早早起来,准备释放当天的第一个探空气球。

  7时15分,大本营风很小,但很冷。巴顿和刘昕给气球充好了氦气,测试探空仪。守在综合气象观测车里的侯维佳通过对讲机说数据收到,双方协调一致,在“1、2、3”的口号声中,巨大的白色气球带着探空仪,以大约每分钟400米的速度升向漆黑的夜空,每隔两秒就发回一组关于高空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速的数据。大约十几分钟后,气球已经升到大约海拔1万米的高度,信号消失,这只气球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作为北京奥运火炬珠峰展示气象保障队的成员,释放探空气球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该队由38位队员组成,分成观测组、预报组、通讯组和后勤保障组4个组。队员分别来自中国气象局、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和甘肃省气象局。主要任务是为登山指挥部向珠峰运送物资、队员训练提供预报,为登顶珠峰提供精细化的预报。

  8时,珠峰宝塔般的山体被朝阳染亮,山区晴空万里。刘昕开始搜集地面观测资料。保障队分别在海拔5180米、5210米、5500米、5800米、6000、6300米6个地点设有8个自动气象站,在海拔6500米和6600米设有2个单测风观测点,观测得来的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和辐射等数据,以手机短信、卫星传输等方式自动存储到后方的服务器上。刘昕的工作是下载,并借助王建凯博士开发的特定程序,将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制作成气象预报产品。

  9时30分,大本营艳阳高照。刘昕处理过的数据到达了预报组的手里,所有预报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报、会商。

  10时30分,保障队前方服务组组长杨兴国、副组长群觉和秘书长张志刚离开驻地去参加新闻发布会,向30多位中外记者介绍情况。

  11时,刘昕和另一名预报员薛鸿喜带着前来采访的两位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和坚赞到设在海拔5210米的3个自动气象站检测设备。

  12时许,大本营刮起西北阵风。气象保障队派专人――预报员王遂缠将整理好的当日气象预报送给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前方总指挥李致新。这份材料有文字、表格、实况等,还包括一些口头汇报。

  16时,通讯组的沈鸿斌和秦岩松调试好视频会议设备,保障队的5名预报员和远在北京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举行视频会议,对相关的气象情况进行会商。这次会议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此时,帐篷外狂风大作。

  19时15分,西斜的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珠峰顶上的云团由西向东急进,大本营阵风强劲。保障队开始释放第二只气球:充气、调试并连接探空无线电经纬仪、释放,直径约2米的白色气球腾空而起,飘向天空。

  明天,气象保障队员将继续重复这些工作,把一组组数据变成对登山队极为重要的“千里眼”、“顺风耳”。(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