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人领军俄罗斯篮球:向NBA靠拢 靠双重国籍球星(3)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09:40  东方体育日报

  这里有全世界最优雅的拉拉队员,她们把从小练习的芭蕾舞步带到球场边上。这里有把“猫王”模仿得惟妙惟肖的歌者,他穿着白色套装梳着大背头,手扶麦克风把身体弯到不可思议的角度。真正的“猫王”从来就没有在莫斯科高歌一曲的福分,他在世时被前苏联称作“资本主义的毒瘤”。

  “来吧,塞斯卡。”假“猫王”深情地唱道,“塞斯卡”就是CSKA,它的全称是中央陆军俱乐部,前苏联和俄罗斯最强大的体育豪门之一。今天的中央陆军队已经与军队没有半点关系,但他们还保留着从斯大林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名称,至于他们真正的管理者,则是一位名叫塞尔吉·库什申科的前DJ。

  20年前,传奇教练亚历山大·戈梅利斯基率领以中央陆军队员为核心的前苏联男篮,在汉城战胜美国队时,库什申科只有26岁,整天泡在黑胶碟和打口磁带中间。库什申科恰好也是个狂热的篮球迷,当他意外当选为中央陆军俱乐部总裁后,这个俱乐部属下的篮球队就成为NBA之外最具娱乐元素的球队。

  过去三年,库什申科一直致力于在中央陆军队和NBA之间建立某种特殊的联系,拉拉队员和中场表演都是他对NBA活学活用的证据。中央陆军队的阵容也顺应着NBA的国际化趋势,他们的主教练是意大利人,球员中包括三个美国人、两个希腊人、还有斯洛文尼亚人、立陶宛人、比利时人和澳大利亚人。

  传统的欧洲球队并不像NBA球队那样功利,他们的资金来源是私人赞助者和母俱乐部。2002年接手中央陆军队的库什申科,在金钱方面的紧迫感更像NBA老板,他上任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开拓市场并从中赢利。库什申科经常带着中央陆军队的高管飞往美国,对某支NBA球队的运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中央陆军俱乐部其实一点也不缺钱,他们的主要资助者是42岁的亿万富豪米海尔·普罗霍洛夫。普罗霍洛夫是上世纪80年代靠倒卖水洗牛仔裤发家,后来又从事矿产生意,发了一笔大财。库什申科积极开拓市场的目的也不全是为了钱,他的最终目的是把俄罗斯联赛建设成一个像NBA那样成功的联盟。

  “老爸”

  篮球帝国创立者

  除了前苏联男篮,历史上还没有哪支球队能持续挑战美国的篮球霸权。前苏联男篮从1952年开始参加奥运会,数年内他们就成为美国男篮的头号劲敌。到了1972年,前苏联男篮依靠几次有争议的判罚,以51比50战胜美国人并夺走奥运金牌,美国男篮在八届奥运会中63连胜的纪录就此终止。

  一手将前苏联男篮建立世界一流强队的人正是“老爸”,他将近60年篮球教练生涯中最伟大的胜利,是在1988年的汉城战胜美国男篮,帮助前苏联再夺金牌。那次失利让美国人痛定思痛,四年后的巴塞罗那,他们派出了由NBA巨星组成的“经典梦之队”。

  由于个头实在太矮,“老爸”从来没打过职业篮球,他不到20岁就开始教练生涯,到25岁那年他已经是前苏联豪门ASK里加队的主帅。“老爸”对自己的执教经验从不藏私,他一生中写了十几本篮球书籍,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教练沿用着他独创的战术和训练方法。

  从书中无法学到的是“老爸”评判球员的独到眼光,他和前苏联男篮中锋亚尼斯·克鲁明什的初次相遇就像是一部离奇小说的开头。当时“老爸”正坐在球队大巴上,克鲁明什从车旁经过,“老爸”只看了他一眼,就断定这个从没打过篮球的大块头是打中锋的好苗子。

  前苏联的解体,使“老爸”辉煌的教练生涯只能以一串省略号收场。在“老爸”1988年的奥运冠军阵容中,萨博尼斯等多名核心球员都来自立陶宛,还有的来自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俄罗斯男篮无法再像前苏联男篮一样,从各个加盟共和国选拔最优秀的球员,“老爸”创下的历史也很难被复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