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诸强烽火 > 中国击剑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击剑 > 正文
记者张力报道
“你还能想出有什么比在北京夺得金牌更美妙的事情吗?”8月13日海德曼击败罗马尼亚人布伦泽,获得女子重剑金牌后,被蜂拥而来的德国记者围住,有人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海德曼认真地想了想,笑着回答说:“这一刻,我实在想不出来。”
淘汰中国好友
海德曼赢得并不容易,在先后淘汰了韩国的郑孝正以及瑞典的埃马努尔森之后,海德曼在半决赛遇到了再熟悉不过的中国选手李娜。2007年击剑世锦赛,海德曼正是击败李娜后成为世界冠军,那次比赛是海德曼职业生涯一个重要转折点,她正式锁定了一个奥运会参赛席位。
李娜和海德曼彼此非常熟悉。被中国剑客称为“小月”的海德曼,来到中国击剑队训练时就认识了李娜。去年底记者和海德曼开玩笑说,和李娜比赛海德曼占优势,因为海德曼的教练用德语指导比赛,李娜肯定听不懂,海德曼却能听懂中文。
拿到金牌后回顾和李娜的半决赛,海德曼表示:“我几乎整个人的神经都要崩溃了,这是一场特别的比赛,而且异常艰苦。”知己知彼导致了15比13的结果,这是海德曼夺冠道路上比分最接近的比赛,尽管从场面上看,海德曼依然占据了明显优势。
击败中国好友,给了海德曼夺冠的信心,“决赛之前我努力让自己更加专心,而且更早一点来到比赛场地,一切都很成功。”
美丽的海德曼赛后表现出了一点顽皮。“决赛中我也闪过一丝念头,我现在距离金牌已经很近了,这时我的确有一点分心。”获得金牌后,海德曼实事求是地表示,“所有人都知道我具备了夺金实力,可是当这一刻真的到来的时候,一切还是难以置信,但我还是很平静和轻松,这就是我能成为奥运金牌得主的原因,我现在的脉搏跳动非常平缓。”
11年的中国情缘
海德曼和中国的美丽情缘来自11年前,和父母以及弟弟来到中国旅游,让14岁的海德曼一下子喜欢上了中国,回德国后马上开始学习汉语。在莱茵河畔城市科隆成长起来的海德曼,1999年作为交换生来到北京25中学习了3个月,并且第一次开始和中国击剑队一起训练。2001年中学毕业后,海德曼还通过当时效力的勒沃库森俱乐部,来到拜耳中国公司实习。
在德国代表团出征北京奥运会之前,德国媒体称海德曼、波尔以及徐怀雯都是回到“故乡”作战。波尔是来到自己运动的王国,徐怀雯本来就在中国出生长大,这自然不用说。海德曼则可以说还不错的汉语,形象非常漂亮,且西方媒体质疑诋毁中国的时候,她总是挺身而出辩护,因而倍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决定让诺维茨基担任旗手之前,海德曼同样是德国奥委会考虑的对象。
海德曼喜欢中国,她在科隆大学选择“中国地区学”作为自己的主专业;海德曼喜欢北京,享受去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和感受传统文化,不仅是三里屯酒吧街,后海胡同以及景山等地方也为海德曼所喜欢。德国电视一台在8月8日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还特意请海德曼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在德国媒体眼中,深受中德两国人民喜爱的海德曼已经成为一名使者。
上一次记者和海德曼聊天的时候,提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非常漂亮,海德曼当时用很重的北京腔说“是吗”,然后开心地表示,本来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去争取梦寐以求的荣誉就不简单,“再加上有那么漂亮的奖牌,我当然更期待北京奥运会。”加冕女子重剑冠军,让海德曼和中国这一段美丽的故事添上了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