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十余路王牌军赴日本集训 饮食器材皆克隆北京奥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15:36  广州日报大洋网

  奥林匹克运动会继1988年之后重返亚洲,这让一心要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佳绩的不少欧美代表团不得不为了调整时差而提前到亚洲来寻觅集训场所。本报曾经在上周报道过澳门成为8个奥运会代表团的落脚点,本周,记者转战日本,揭开这个吸引超过20个代表团的国家是如何通过自我宣传去做成一单“大买卖”的。

  喊口号给优惠讲旧情 各城市各出奇招招揽“生意”

  日本奥委会牵头推销 北海道各城市最积极

  早在去年年末,日本奥委会就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主题是与合作城市商谈如何成功接待超过20个体育代表团前来备战北京奥运会。当时可以确定下来的是,英国、德国、法国等几个欧洲的代表团已经基本成行,而最早于7月22日到来的将是瑞典代表团超过150名运动员与教练员,接待他们的是福冈县。荷兰代表团的30多名运动员也将于7月30日登陆日本,而英国游泳队将从本月下旬在大阪进行集训。另外,还有更多的代表团持观望态度,正在犹豫是把训练地放在日本,还是放在更加经济的韩国或俄罗斯远东地区。

  日本奥委会的原则是,希望有意接待外国代表团的城市要抱着更好地宣传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为出发点。最积极的是北海道地方政府,早在去年12月便与日本奥委会签订协议,承诺如果外国代表团到北海道地区进行集训,可以减免一定费用。当地政府于去年底就借着八国峰会今年7月在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机会,在东京都内的饭店宴请八国峰会参与国的驻日大使,诚意邀请各国奥运代表团到北海道进行赛前集训。“北海道将成为北京奥运金牌基地”的口号相当吸引人,而当地政府高层还亲自把17个有意承办集训的城市宣传画册送到大使们手中。超过10个位于北海道的城市愿意接待外国代表团,他们之间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士别市提出了免费接送选手到机场和免费提供集训设施两大优惠,最终获得德国代表团青睐。纲走市是1988年奥运会之前日本田径队的集训地,这一历史成为该市对外宣传的主要噱头,该市还邀请前首相森喜朗前去造势。北海道地方政府认为成功吸引外国代表团到来不仅可以提高知名度以及加强国际交流,最重要的是经济效果不可估量。

  除北海道外,日本奥委会也与东京、福冈、熊本、大阪、长野等城市签订双向合作协定。日本奥委会负责把各地的优势介绍给各国代表团,各地也积极配合奥委会为前来集训的代表队优先提供体育设施、减免使用费等优惠。也有城市是通过日本体育单项协会成功找到“客户”,日本游泳联合会便受到各地委托,积极向英国等国推荐日本的各个城市,最终千叶、富山、大阪、兵库等城市成功推销自己,而游泳馆也成为日本最受外国代表团欢迎的训练设施。

  对于不少城市来说,能够吸引到外国代表团光临,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的免费宣传,北海道更加具备战略意识,希望借集训为该地区在八国峰会后的旅游业继续加温。作为2016年奥运申办城市的东京在宣传自己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不过,由于这里同时也是日本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诸如国立代代木竞技场(中国女排于1981年在此首夺世界冠军)这些位于市中心的场馆,更多的是用作展览与大型活动。

  谈生意手段五花八门 啤酒香肠吸引德国人

  尽管不少日本城市打出了免费提供体育设施的旗号,但日本是出了名的高消费,住宿与伙食完全由各代表团独力承担,因此,如果欠缺了一流的场馆与独特的天时地利,代表团也不会看上日本。从目前确定的集训地点来看,离东京、大阪、福冈、札幌等大城市较近的中小城市最受欢迎,一来消费水平相对低于大城市,二来交通方便,可以快捷抵达国际机场,三是不需要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往返场馆与驻地上。日本各地与北京的时差大约一个小时,这让到来集训的代表团可以提前调整时差,以便在北京奥运会上调出最佳状态。在各方面合适的前提下,这些代表团到来的时间却并不长,最早到来的瑞典代表团也只是本月22日抵达,而其他绝大部分代表团均于8月初才陆续抵达。

  为了寻得最佳的备战地点,不少代表团早在两三年前便对日本进行考察,瑞典奥委会曾经于2005年访问福冈,荷兰奥委会也在该年对当地进行考察,得到的结论是:物价太高了!不过,当地完备的设施与周全的接待让考察团成员们刮目相看。另外,日本在近年来举办的一系列世界大赛也给自己加了分,不少代表团的运动员们就曾经到日本参加过不少国际比赛,而对这个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国体操女队选择在离东京300公里的新泻县加茂市备战,因为这里的训练器材与北京奥运会上的器材同为荷兰制造。德国代表团田径选手会聚北海道的士别市与芦别市,这里吸引德国人的地方,竟然是因为特产土豆、啤酒、香肠与德国有相似之处,可以减轻队员们的思乡病。位于东京近郊的千叶国际综合游泳馆将成为西班牙与突尼斯等代表团的游泳队备战之地,原因是这些选手曾经于2007年到这里参加国际比赛,对这里留下良好的印象。位于九州的熊本市也要接待大约50名德国游泳队队员,他们当初还在犹豫是否到日本来备战时,熊本市长幸山亲自与该队的领队面谈并发出邀请,最终击败了韩国的济州岛。位于东京以北300多公里的石川县将接待来自美国、法国以及比利时的皮划艇选手,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浅滩训练场。岐阜县海津市距名古屋30公里,这里单独接待来自加拿大队的皮划艇选手,据说后者从2005年便开始盯上了这里。

  日本代表团闭门造车 饮食器材皆克隆北京奥运会

  大本营为国民练习中心 花370亿日元10年打造

  日本之所以有能力接待如此之多的奥运代表团到来,原因是日本奥委会早就为本国代表团留下一块福地——集训练、营养与休整于一体的国民练习中心(简称NTC)。这是一个构思长达50年,耗时10载才建成的高科技超豪华体育设施。为了让金牌项目的选手们可以提前全方位体验北京奥运会,NTC特地买来了一模一样的比赛器材,另外,这里的营养管理食堂早就开始提供着北京奥运会餐单上的各种菜式,让大家提前嗅到“奥运村的味道。”

  乘坐电车(JR)京滨东北线,在位于东京边缘地带的赤羽站下车,再搭乘大约5站地的公交车,记者来到了号称“圆日本体育人50年夙愿”的国民练习中心。NTC从施工到建成耗时10年,今年年初才正式投入使用,正好为日本代表团提供了一个备战北京奥运会的上佳场所。与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大院森严的守卫相比,这个NTC却是中门大开,入口处连保安也不设一名。但是,要真正进入内堂一窥究竟却不容易,目前正在NTC备战的不乏日本“国宝”,例如乒乓球偶像福原爱,而“蛙王”北岛康介从美国集训归来后也将进驻此地。NTC与日本体育科学中心相邻,还设有露天的足球场和田径场,统共4层的建筑接近3万平方米,几乎涵盖了所有陆上与水上的室内项目。

  日本奥委会任命常务理事、选手强化本部部长福田富昭为NTC的最高指挥者,而他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日本代表团团长。据他透露,NTC的构思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提出,当时日本奥委会发现不少体育强国均拥有设施完备的训练中心,每逢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之前便集中到一起进行强化训练,统一备战效果可以体现这些强国在奥运会所取得的佳绩。日本奥委会从提出构思到确定兴建,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终于赶在北京奥运会前建成了这座成本高达约370亿日元的NTC。NTC内的一切训练设施全部符合国际标准,还设有和式与西式宿舍、图书馆、按摩房、营养食堂等,最特别的是,这里实行全年无休每日24小时不停运转的机制。

  乒乓球队率先推广中国菜 最初只有福原爱举手赞成

  日本乒乓球队早在去年就提出了“吃遍中国菜”计划,主教练近藤钦司规定每名队员每天至少吃一顿中国餐,而随队的厨师从广东菜学起,继而模仿四川菜。顾及到运动员的体质,近藤作出的唯一让步是可以先从包子、水饺与馒头入手,队员中唯一赞成的便是“中国通”福原爱,长期在中国训练让她吃遍中国各大菜系,如今更是“奉旨”品尝美食,出了名贪吃的她当然乐此不疲。这项计划在日本体育界引起一片争议,但是近藤仍然一意孤行,因为他的理念是:一旦去了北京,如果在饮食上不能很快适应,反而会耽误队伍的夺牌计划;中国菜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而乒乓球又是中国的国球,如果日本队要战胜中国队,就必须在精神层面上接近对手。在争议声中,日本乒乓球队的做法在NTC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到今年的7月30日之前,NTC每逢周三举办“奥运会餐单博览会”,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向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提供他们届时可能在奥运村可以吃到的任何菜式。NTC凭借从北京奥组委获得的餐单制作出西餐、亚洲以及中华料理、地中海菜以及冷盘、沙拉、水果等系列,食材方面甚至包括了平日在日本很少机会吃到的黑鲈鱼、鲇鱼、羊肉等。这里还提供偏门的汤品,在调味上并不合乎大众的口味,目的正是让运动员真实地感受奥运村的伙食。常驻NTC的日本奥委会工作人员足立先生向记者介绍,并不是每名运动员都适应北京奥运会餐单上的食物,尤其是女运动员,她们习惯了清淡的日本料理,对于浓油赤酱的部分中国菜式有些难以接受,“不过,我们尽量做到味道仿真,因为运动员们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必须以不同的食物摄取营养,现在习惯不了,到时怎么办呢?”至于如何觅到北京奥运会的原版餐单,足立以神秘的微笑代替答案。

  除了在饮食上克隆北京奥运会之外,NTC在训练器材上也完全照搬,体操、乒乓球、柔道等项目的比赛器材全部按照北京奥运会的标准来配置。鉴于比赛临近,足立先生表示在这个敏感时刻并不方便让外国媒体入内参观,但是,就在大堂的资料栏上,记者发现了北京奥运场馆分布图以及北京天气介绍,而巨型屏幕上还反复播放每一个奥运场馆资料片段。

  这里也会提供给外国代表团用于备战吗?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足立有些反应不过来,“目前肯定不会,要知道,来日本备战的运动员中,也有不少是我们的奖牌竞争对手,我们的秘密不能被对手知道。”

  - 本专题策划:本报记者 陈伟胜

  - 本专题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杨 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