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日体育既是对手更是朋友 福原爱成新潮流代表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18:35   体坛周报

  从上世纪50年代在周总理倡导下的互访,到70年代牵线推动著名的“乒乓外交”,再到后来的互相切磋和交流——中日体育交流50年的历史,是一部既是对手,更是朋友的历史。

  许多人都对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不陌生。在中国远离国际舞台的那个年代,拿时任中国乒协主席的徐寅生的话说,“71年名古屋世乒赛,后藤会长在巨大压力下为我们尽了全力。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后来中国的乒乓外交。”

  1970年,在中日尚无外交关系下,时任日本乒球协会会长的后藤钾二冒着来自日本内外的种种非议,毅然决定亲自前往北京寻求接触和突破。

  事实上,早从56年东京世乒赛起,中日体育交流就打开了闸门。直到今天,72岁的前世界冠军邱钟惠女士依然无法忘记机场欢迎的一幕。“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队整整齐齐站成两列,那么冷的雨天,全体女队员们身着漂亮的短裙欢迎我们。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们友好的心意。”

  就在此前一年,日本首相片山哲一行在中国与周恩来总理实现了面晤,双方一致同意展开民间层级的交流。东京世乒赛只是一个开始。从57年开始,日本国家足球队和女子排球队开始频繁访华。而日本队从中国搭乘横跨西伯利亚的列车,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冰球锦标赛时,在长达数千公里的漫长旅途中为他们担任随团翻译的,正是当今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

  中国也向日本学习体操,还有排球。现为日本排协名誉会长的松平康隆回忆说,“周恩来总理始终认为,既然日本男女排都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就一定也能行,因此一直致力于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飞速,中日体育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日本运动员开始纷纷前往中国进行集训,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学习乒乓球及跳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马拉松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首选中国云南的昆明。日本女子马拉松选手野口瑞希很喜欢这里的氛围。而中国方面则对日本的马拉松指导法颇感兴趣。对于中日两国将在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和竞走项目上激烈争夺,昆明体育训练基地主任沙应正说,“这令人感慨万千。”

  在北京奥运会上,还将出现一批拥有中国籍教练的日本运动员,及出身中国后来加入了日本国籍的“特殊”运动员。其中,就有日本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福原爱从开始学打球就得到了中国籍教练的指导,能说一口流利汉语,在中国的人气也不亚于日本。对此,曾参加过1961年北京世乒赛的松崎喜美代不禁感叹“时代真是不一样了。”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日本体育和中国体育始终既是对手,更是朋友。如今,中日两国的体育人正胸怀同一个梦想,迎接北京奥运大幕开启。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