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卢山
8月22日,当菲律宾选手玛丽·里韦罗在奥运会跆拳道女子67公斤级预赛被克罗地亚选手萨里奇以4比1击败之后,菲律宾GMA电视台迅速发表了一篇评论:令人沮丧的结局——菲律宾奥运代表团再一次空手而归!
评论指出,随着里韦罗的出局,菲律宾将面临连续三届奥运会颗粒无收的尴尬境地,人们记忆中的上一枚奖牌已是遥远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拳手瓦莱斯科获得的银牌,而自1924年参加巴黎奥运会以来菲国历代体育人苦苦追求的金牌梦,只能等到4年后去努力实现了。
菲律宾人的失望之情不言而喻。里韦罗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第四名,是当时菲律宾最接近奖牌的运动员,因而这位20岁的马尼拉女孩在北京也自然承载了菲国最大的期望。出征前,她曾表示:“我有信心在北京奥运会上跻身三甲。如果运气够好,我希望为祖国带回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但比赛是残酷的,里韦罗没能展示雅典奥运会时的“黑马”风采,也许过大的夺牌压力反而影响了她的发挥。
里韦罗的出局是本届奥运会菲律宾选手整体表现的一个缩影。与之相对的,则是东盟其他国家运动员披金挂银的风光无限。菲《每日问询者报》的奥运特派记者不无感慨地指出,菲律宾在竞技体育方面已落后于东南亚的邻居们,例如印尼在本届奥运会羽毛球项目上收获了金银铜多枚奖牌,泰国在女子举重上问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凭借自身的优势项目各有银牌入账,甚至越南也意外地在男子举重上获得突破性的银牌,相形之下更显出菲律宾这个老牌东盟体育强国的落寞和失意。
尽管奥运会还未结束,但菲律宾人的反思已经开始。在该国几个知名网站的留言板上,许多体育迷围绕菲选手的表现大发议论。有人认为,拥有一至两个绝对强项是小国在奥运会摘金夺牌的最佳模式,而现今的菲律宾体育缺少拳头项目,特点不特,强项不强,拳击、跆拳道等虽在东南亚运动会上屡屡夺冠,但到了奥运会这种最高级别赛事还是难以和世界诸强抗衡。有人则看得更深一些,认为近二十年来菲国的奥运成绩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及地位是成正比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菲律宾的篮球、拳击等许多项目都独霸亚洲,在东南亚更是风光一时,但当新、马、泰、越等国实现经济腾飞时,菲律宾却因为频繁的军事政变等原因落到了后面,资金的匮乏和社会受扰于政争的氛围,又直接影响了对体育的投入。如今的奖牌榜,多少体现了菲律宾在东盟中的经济地位与影响力下降的事实。
就在菲律宾人无比郁闷之际,也有好消息传来。在北京奥运会“特设项目”——“北京2008武术比赛”中,菲律宾著名选手维利·王夺得男子南拳金牌,让追随他的菲武迷们兴奋不已。虽然这不是一块奥运金牌,但维利·王的拳头仍让菲律宾在北京收获了希望。也许,当武术最终进入奥运比赛殿堂时,菲律宾也会拥有一个真正的拳头项目。
(本报马尼拉8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