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诸强烽火 > 中国排球、沙排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排球 > 正文
特约记者吕安报道 1984年8月7日,郎平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天。在洛杉矶长滩体育馆运动员入口处,郎平的视线落在了一个电视画面上:美国队主教练塞林格和三大主力海曼、格林、克罗克特的头像已经挂上了奥运会金牌。她指着屏幕对身边的队友说:“瞧,她们多想拿金牌呀,咱们得把挂在她们脖子上的金牌摘下来!”果然,最后将金牌挂在胸前的是中国队。直到今天,郎平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字都喜欢和“1984”有关。
那场决赛成为了一个时代鼓舞中国人前进的符号。当时的郎平绝对不会想到,24年零8天之后,她会以美国女排主教练的身份在北京奥运会上带队3比2击败东道主。美国人叫她“Jenny”———有关这个名字,美国排球杂志曾这样描述,当你把乔丹(Jordan)和戴安娜王妃(Di鄄ana)串联在一起你会想到谁?
如果说1984年8月7日代表着郎平个人球员生涯的最高顶峰,2008年在中国击败东道主,标志着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体育无国界。几年前一家国内网站撰文说,“如果郎平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作为对手出现在中国队面前时,对新一代的年轻球员、对曾经是她的助理教练的陈忠和,对无论是在坐在体育馆里或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十三亿中国人民,都是难以接受的。”而现在,中国的公众舆论接受了这些———郎平的新位置。从一开始郎平充满信心,无论2008奥运会的结果如何,她都坚信同胞的理解。事实上,公众对她始终如一的尊重与理解已经显示出了中国人民宽阔的包容力。
曾经承诺不当中国队的敌人
2000年郎平接到了美国队的邀请,但直到2005年2月7日,她才宣布接受这个职位。“我会把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曾经承诺过,我不会去带领世界上的任何一支国家队,除非中国队已经具备了顶尖水平。现在那些女孩非常棒,而且她们还会更好。”她仔仔细细地考虑了很久以后,才接受了这份工作。郎平在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这是让我可以同时满足事业和家庭需求的唯一选择。”郎平13岁的女儿白浪和父亲一起住在加州,她希望可以离家人更近一点。
郎平回忆她接受执教美国队时的经历。“我的电话就没有停过,有一天我居然收到52封信,真是意想不到。这只是我自己对工作的选择,那时我已经离开中国队六年了。”“让我欣慰的是,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支持并尊重我的选择。百分之五十的人对我说:‘很好啊!你已经让中国队变得很强大,现在去指挥另一支球队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大多中国球迷思想很开通,他们觉得体育是国际化的,并不局限我只可以指导中国队。”
在事业的挑选上郎平得到了自由,但执教美国队还是让她领略了什么才是“美国体育”。她的第一次选拔国家队队员完全是“海选”,超过100人主动报名参选,她被告知必须充分耐心地对待每一个人。当一名42岁、身高1.50米、连球都发不过网的妇女上前应征时,郎平尽量不表露自己的惊讶。还有一名球龄自称超过10年的队员拥有奥运会参赛经验,郎平想当然地以为她应该具备一定的水平,谁知看完她发球后,郎平觉得她基本功都不及格。“别看有100多人参与选拔,其实具备实力的只有30人左右。”在这30多人中,郎平最后选出了12人参加当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郎平用了“拼凑”二字来形容这支球队。队中主攻手不够,她只有临时带上两名自由人,队员们之前分头参加了泛美杯女排赛和瑞士女排精英赛,所以出发前队伍集合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在这次比赛之后,又将有4名球员因为个人原因而离队。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于美国独有的体育方式造成的。在美国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排球盛会,仅女子组的参赛队伍就多达120支。只要喜欢排球的人都可以参赛,所有参赛费用都自己承担。尽管参赛人数众多,但带队的大多数属于纸上谈兵的业余教练,因此队伍的水平很业余。一个人如果喜欢排球,他去买本书学习怎么教球,然后他就可以去召集队员参加比赛了。目前美国女排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从高中和大学中选拔出来的,国家对她们的训练有着严格的限制。每年1-5月,每个学生运动员只能参加一个月训练,而每天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将被取消奖学金。通常情况下,1.5万美元-5万美元的奖学金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的学费和吃、住、行等开销大都要靠奖学金。郎平表示,这就是在美国跟在中国带队的最大不同,在中国,国家队的训练高于一切,可以从地方队调派任何一名运动员到国家队,也能够保证常年的训练。在美国则不同,运动员都清楚受教育———即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才是关乎终生的保障,打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安排都要遵从美国的法律规定。
美国改变了她的训练态度
“在训练过程中,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回忆小时候业余教练是如何教球的,”郎平开玩笑说,这是她带过的“水平最差”的一支队伍。她比之前任何一个阶段都轻松,因为手上这支国字号球队的水平只跟中国业余球队相若,美国排协给她定的目标只是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的参赛资格。她应邀参加了美国排协的年会,很多美国教练把和她交流看成是一件不胜荣幸之事。郎平和与会者分享了她过去二十年的从业经验。她作为最富特色的演讲者为在场的与会者提供了近距离的交流,陈述和切磋这些年里她成功的执教风格与理念。
“但美国确实改变了我。”郎平曾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自由人身上。这个位置担负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她们负责一传和防守。有的比赛会持续两个小时以上,自由人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在美国队,自由人差不多要负责防守半个场地的范围。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自由人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项技术,而且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打球要有激情和耐心。当时队里的两个自由人尼克·达维和沙拉·德鲁瑞都做得很好。郎平力求不给她们超负荷的训练量。自由人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传和防守上,她们从不起跳,并且会一直在后排进行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训练。这真的很辛苦,但她们明白这就是她们的工作。
“苦练”并不是美国女排的全部。有些球员22岁大学毕业了,还从来没有练过一传。郎平比较偏向于让接应去练一传,但是她们打排球仅仅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当职业。“今天她们有兴趣,就来训练,明天她们认为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就会离开。”对于郎平来说,美国队的不稳定性是她最感头痛的问题。“一开始我真不适应,我跟她们认真,可是她们不理解,反而要我放松些,告诉我打排球应该是快乐的事情。后来我明白了,她们不像我,排球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个中国教练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就这样被她们磨平了。”
就在这些过程中,郎平开始思索体育的另一层意义:体育除了拼搏、奋斗、进取之外,还有享受快乐和人际交流。自2005年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后,郎平把一支青黄不接的三流球队培养成为有望在奥运会上争夺奖牌的一流球队。美国女排提高了一个档次,郎平也收获颇丰。
不用GPS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中国,郎平用中文回答中国记者的提问,用英文回答美国记者,她纯熟地应对不同的媒体。郎平的身份更像是一位中美民间的交流大使。来到北京后的几次新闻发布会上,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媒体都喜欢在提问之前来一句:“郎平,你是中国的大英雄。”而中国媒体更愿意给她一个独特的定位:“你作为美国队主帅……”郎平仍坚持着自己一贯的情感,“我是中国人,当然希望中国女排夺冠。”
郎平训练美国女排屡有奇招,在北京她一度让女队员接男选手的大力发球。开始训练后,郎平一丝不苟站在场边,专注队员攻守动作,不时上前指导几句。她的球队最终在15日击败了中国女排,成为了当天的头号新闻。郎平告诉队员,一定要好好享受比赛,因为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难得的机遇,不管美国女排最终取得怎样的成绩,她都相信队员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出色。
她不喜欢将中美排球的对垒叫“和平大战”,郎平更喜欢强调自己回家的感觉。时光改变了太多,“我一个老北京,现在每次不靠GPS都找不到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