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金组合险“拆散” 一次手术竟令于洋杜婧更默契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5日23:26   新浪体育

  都是辽宁人,说起话来都带着浓重的东北腔,都是一头极短的短发,都不爱穿裙子,比赛时都爱大喊大叫,气势逼人,猛一看,杜婧和于洋这对年轻女双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些相似,使得她们无论外形还是球风在中国队里都有别于其他队员,颇有些特立独行的味道。

  今年24岁的杜婧和22岁的于洋,虽然都来自辽宁省队,但两人真正走到一起却还是到国家二队以后的事。从开始配对至今不过三四年的时间,这对小将便以极快的速度从二队升入一队,直至成为女双主力。当她们亮相国际赛场后,她们特点鲜明的打法风格令人眼前一亮,随着众多顶尖组合相继败在她们的拍下,她们也一跃跻身世界一流女双之列。

  但是,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伤病却成了影响她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女双主教练田秉毅在点评她们时就特别提到,她们的伤病太多,经常会因此影响训练,使得她们的进步幅度没有预想得快。

  一边是奥运会,一边是自己的身体,杜婧左右为难,迟迟下不了决心。一天晚上,妈妈再次劝杜婧做手术,这个一直像男孩子一样硬朗、小时候挨爸爸揍都不哭的姑娘急得在妈妈面前哭出了声。后来,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告诉杜婧,这个手术属于微创手术,痛苦小、恢复快,她这才痛下决心,接受手术。

  手术后两周,杜婧就开始慢跑,做一些简单的体能恢复训练;不到一个月,她就回到训练场上,拿起球拍跟队友对练。那段时间,因为没有想到手术后自己的状态会差到这种地步,杜婧的情绪很低落,人变得很沉闷,全然没有了以前爱说爱笑的模样。这时,从世锦赛回来的于洋觉察到了同伴的变化,她便在训练中不断鼓励杜婧,告诉她不要着急,也别去想太多,慢慢恢复,肯定能找回以前的感觉。

  同伴的安慰和关心让杜婧倍感温暖,但她心里又觉得对不住同伴,恨不得马上恢复到最佳状态。于是,她在训练中比以往更加刻苦,常常是完成了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后,还要自己加班加点地练。

  经历了这场磨难之后,杜婧和于洋的心贴得更近了。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杜婧的身体很快复原,去年11月的中国公开赛,她和于洋终于重新回到了赛场上。在中国公开赛上,尽管杜婧的状态并没有达到最佳,而且因为长时间没有在一起比赛,和于洋之间的配合有些生疏,但两个人在场上互相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最终挺进了决赛,获得亚军。

  但凡双打,比赛时两人不仅在技战术的运用上有分工,在实施战术打法时通常情况下也会有主次之分。像于洋与何汉斌的混双,在场上就是以于洋为主,由她来负责组织调动,何汉斌多数时候在听于洋的指挥。但是,杜婧和于洋却是例外。就像于洋说的,“在场上我们没有主次之分,因为我俩都爱说。

  打双打靠的是合力,搭档之间如果交流顺畅,配合就会更默契。杜婧和于洋的性格都很外向,平时都挺爱说的,这样两个性格相似的人碰在一起,交流起来自然更痛快、更直接,这也是杜婧/于洋颇受好评的一点。

  每逢比赛,杜婧和于洋都表现得很主动,赛前,两个人都会想这场球该如何打,采取什么办法,然后在一起交流;比赛时,两个人也时常每打一个球就说上几句,然后再互相拍拍对方,给自己加加油。时间长了,两人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细,有时不用说话,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顺利拿到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后,杜婧和于洋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们将把全部精力投注在备战奥运会的过程中。杜婧说:“此前我们一直在努力挣取奥运积分,现在确定能参加奥运会了,我们就该想想如何完善自己的薄弱环节,如何增强我们之间的默契度。要打好奥运会,我们现在的准备还远远不够,需要提高的地方还要很多。”

  面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大大咧咧的杜婧考虑得很细致,在她看来,心态最好的才能笑到最后,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只要想着把过程做好,问心无愧就可以啦。

  和杜婧比起来,于洋除了女双,与何汉斌配合的混双也取得奥运参赛资格。对于洋来说,在多了一个选择的同时,她也需要付出的更多。她说,无论是混双还是女双,在她心里都一样重。“两项都想冲击金牌。”于洋坚定地说。

  从2006年10月至今,杜婧和于洋携手走过了磕磕绊绊的一年多光阴,她们的心走得更近了,更懂得了珍惜机会,对胜利的渴望更加强烈。现在的她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起跑、向前冲,用她俩的话说:“冲击北京奥运会金牌,必须的!”

  (羽人)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