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一冰:现在谈接班还早点 单项冠军不如团体冠军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9日11:23   天津日报

  津报记者对话陈一冰 天津,我以你为荣!(图)

  吊环决赛的发布会在昨晚9:20才正式开始,距离陈一冰夺得冠军已经过去了将近3个小时。记者与陈一冰的对话进行了3次,因为他实在太忙了,总是从一个地方被飞快地拉到另一个地方。陈一冰对记者说,他只能对自己在决赛中的表现打80分。但即便只发挥出80%的水平,在落地的瞬间他已经意识到金牌到手了。

  “最激动的还是团体冠军”

  记者:这是你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个人单项金牌,在那一刻你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陈一冰:说实话就只剩下高兴了,其他的倒还真没有什么感觉。

  记者:在颁奖仪式上大家都看到你哭了,而且吻了金牌很长时间,为什么会这么激动?

  陈一冰:我觉得这次奥运会比得实在是太累了,非常辛苦,尽管我们队的成绩创造了历史纪录,但从比赛一开始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所以站在领奖台上,我闭着眼亲吻着金牌,就是想一个人好好享受一下这届奥运会带给自己的激动、兴奋和荣誉,同时也回忆一下我个人第一届奥运会所走过的历程,毕竟我的任务都已经结束了啊。

  记者:获得这枚金牌比得到团体金牌时还激动吗?

  陈一冰:不,不,那是绝对不一样的。团体金牌肯定是要比个人单项重要得多,因为如果在个人比赛中拿不到金牌,那也只是自己的问题,但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连累了全队的团体成绩,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团体夺冠那天最激动。

  “现在谈接班还早点儿”

  记者:杨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你的吊环的确是世界第一,而且他也对你在全能项目上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觉得自己在吊环上战胜了杨威之后是否做好了接班准备?

  陈一冰:啊!他这么说啦?我现在还没有想过接不接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以前就经常在吊环决赛里碰面,还有好几次我们俩都是并列冠军。杨威无论在成就上,还是在技术能力上,都不是我通过一次两次大赛就能追赶上的,而且杨威在精神上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难学到,他获得了很多块银牌,但始终不放弃,一直坚持着走下来,甚至已经形成了“杨威精神”,我想自己只有先学习到“杨威精神”,才能再讨论接班的问题。

  记者:在你比赛之前,杨威已经获得了高分,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大么?

  陈一冰:没什么压力,因为金牌反正都已经是中国队的了,我只要放松心态,正常发挥水平就可以,而且我也一直有夺冠的信心。

  记者:落地站稳后,我看到你用力挥了挥双拳,那时你是不是已经感觉金牌到手了?

  陈一冰:对,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了解,我落地那一下只要站稳了,冠军应该就是我的,所以没等裁判打分,我就开始庆祝了。

  记者:在等待打分时,你为什么示意给你加油的观众安静下来?

  陈一冰:当时还有最后一名意大利选手没有比赛,我不希望咱们影响到人家的比赛。

  “北京奥运,尽在掌握”

  记者:你的全部比赛都已经结束了,你来总结一下自己在北京奥运会的表现吧?

  陈一冰:我觉得大部分比赛还都在意料之中,不管是团体、全能的比赛中,还是在吊环决赛里,我发挥得还算正常和稳定。

  记者: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到两块金牌,你应该感觉满意了吧?

  陈一冰:当然满意了,我能拿到的金牌都拿齐了,奥运会之前我就认准了这两块金牌。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尽管赛前我一直说不紧张,但根本不可能,压力还是挺大的。比如说团体决赛前一晚,我凌晨3点多睡的,5点刚到就醒了,头剧疼啊。决赛我头一个出场比自由操,之前的备战集训中我的跟腱就一直疼,队里担心出现断裂等重伤,就一直没敢让我多练自由操,再加上自己担心出现失误影响全队,所以第一项就出现了点儿小失误。不管怎么说,奥运会的经历值得纪念一辈子。

  “作为天津人很荣幸”

  记者:今天你不仅为中国队夺回了阔别24年的吊环金牌,而且也帮师兄董震圆了一个梦,你现在想对他说些什么?

  陈一冰:董震是我的偶像,我想对董哥说“我很高兴能有机会替你完成这个梦想,我在今后也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记者:今天在你出场准备比赛前,在看台上突然有人用天津话为你加油,你当时听见了吗?很多人都担心你会出现5月份世界杯天津站比赛中的失误。

  陈一冰:老实讲,当时我全神贯注都在比赛中呢,开始比赛前我还在检查护掌等装备,奥运会比赛不能有一点疏忽,所以根本就没留意周围环境,我想这也是我从以前的失误中汲取的教训吧。

  记者:现在你成为天津第一位奥运双金得主,你想对家乡说些什么?

  陈一冰:能为家乡拿到两枚奥运金牌,我感觉非常高兴,我想父老乡亲也会像我一样高兴的。这两枚金牌首先是为我们的国家夺取的,同时也是奉献给家乡的。在这几年中,天津的方方面面给予了我非常大的支持,我能成为奥运冠军离不开你们的帮助,我想对家乡说——我感谢天津,作为天津人我很荣幸。

  本版撰文 津报集团奥运报道组

  记者 赵焱(津报北京电)

  摄影 津报集团奥运报道组

  记者 李锦河(津报北京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