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艺谋曝出开幕式总花费 透露排练时李宁火炬曾灭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0日17:1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给表演团队打

  昨天下午2时30分,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召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中国元素”新闻发布会。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显得十分轻松,不断变换手势讲述开幕式创作故事:“整个团队的表现堪称完美,我给开幕式团队打100分!开幕式肯定给伦敦造成了很大压力,如果伦敦也要这样做,我估计剩下这4年来不及了。”

  “我自己不能打100分”

  “很多媒体朋友问,这次开幕式可打多少分。我给我们这个团队打100分。因为这样一个大型的多媒体广场,这种立体性的表演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也许在未来10年很难有一个重复。”张艺谋直言:这次开幕式演出特别复杂,需要团队的每一个人努力,还要立体交叉运转,非常复杂,“复杂程度可以是一部电影的100倍吧。”

  对开幕式演出,张艺谋说,整个团队的表现堪称完美,非常难,“在地球上问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做过大型活动,他一看开幕式演出,就知道那是相当复杂的。”

  张艺谋说:“我自己不能打100分。有许多事情、很多细节,我还有很多很遗憾之处。”他说,开幕式演出中,我们还有演员受伤,“我很自责,也许我去嘱咐一点细节就可以避免了。”

  长画卷取名“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次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一直围绕一幅铺陈在鸟巢里的中国写意长卷展开,这个147米长、27米宽的画卷叫什么名字?张艺谋说,从来没有给这幅画卷起名,“如果要叫,用中国画日月山川。”后来,他又说,这幅画最好起名“我们共同的家园”,因为是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一起共同完成的。

  谈及这幅画的版权,张艺谋笑言,这幅画肯定属于北京奥组委或中国奥组委。

  “开幕式一结束,要拆场子了,我就与舞美队队长说,这个画卷一定要保存好。我觉得它是无价之宝。”张艺谋说,没有任何可能性使全世界204个国家、地区的最优秀年轻人集合起来,完成这幅画卷。

  至于画卷的出路,张艺谋说,可以搁在奥林匹克博物馆,要不就拍卖出一个特别好的价钱,给北京奥组委做贡献。

  四个仪式花费不及多哈开幕式

  这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花费了多少钱?两年前在多哈举行的亚运会上,仅开幕式就花费两亿美元,世人惊叹。

  张艺谋透露,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四个仪式都没有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一个仪式花费的多。“我们提倡‘节俭办奥运’,实际上是花了最少的钱,办了最大的事。”

  最早进行排练、排练最多的是蓝色地球上的58名演员。张艺谋说,同样的地球造型,开幕式排练时准备了两个,一个用在开幕式上,一个在北京大兴郊区的排练场。这些演员都是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身体基础。他们做这种悬吊的排练,每个角度都不同,每个角度都不一样,“我们练了1年多,最后呈现给世界的仅有几分钟。”

  开幕式上,什么表演是张艺谋最满意的?张艺谋说,很多环节,他都觉得非常满意。他举一个例子,开幕式一开始,一个小女孩唱《歌唱祖国》,“每次一排练到这儿,我都很感动。”

  最怕李宁升空时圣火熄灭

  张艺谋说,整个开幕式,他最怕圣火熄灭了。

  “排练时,李宁升空瞬间,火焰灭过。”张艺谋说,李宁升空时,由于气压和风速问题,容易熄火。“开幕式上,李宁拿着火炬上升时,有那么几秒钟好像觉得要灭了,当时我最担心。”

  张艺谋透露,点火排练跟所有的影像合成在一起做的只有两次,不像其他的排练可能做了200次,它只做了两次,开幕式的表演是第三次,“好在天佑中华”。

  在李宁排练点火前,有很多替身已经做了很多类似动作,最终摸索出点火的规范动作,然后让李宁照着做。而熊倪一直作为超级替补,全程跟着李宁一起排练。

  放弃“凤凰点火”另有隐情

  开幕式如何点燃火炬,世人关注。之前,一直盛传的是凤凰点火,或者凤还巢。开幕式结束时,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因为技术、光影问题而放弃。

  张艺谋昨天解释说,以前的确有这方面的设想,“国际奥委会有一个规定,最后的点火一定是要由运动员完成。如果我们是一个凤凰点火,那凤凰就成为第八棒了。”最终,点火修改为运动员亲自完成。

  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演绎了“和”的三种写法。张艺谋透露,原计划展现“和”的5种写法,怕外国朋友看不懂,最后删繁就简,选择了3种简单的字体,表现汉字的进化、演变过程。

  开幕式上,有则插曲鲜为人知:中国队进场时,姚明要拉着四川孩子林浩一起步入会场,但林浩太小,“当时是运动员上场时间,突然来了一个小孩,守门的不让进。”张艺谋说,姚明刚开始走的时候,林浩没进来,我们急了,命令副导演拉也要把林浩拉进来,结果耽误了七八秒钟,林浩才跟姚明走在一起。

  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刚透露,这次在大型开幕式当中,用了很多军队文艺团体的演员,甚至也包括一些编导。

  特派记者 尹安学 黄丽娜 陈晓鸿

  (本报北京专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