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 |
□志愿者代表在闭幕式上向观众致意
70万志愿者用自己的服务和微笑,让北京在世界各国来宾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感叹号
□晨报记者 杨育才 北京报道
“Thanks,China!(感谢,中国!)”一名希腊游客的感谢,让刘振基老人至今兴奋不已,“他感谢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今年68岁的刘振基是辽宁丹东人,他是北京奥运会的一名普通志愿者。
从8月1日开始,刘振基开始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当起了观众服务志愿者,主要负责接待外宾。退休前的刘振基是辽宁大学外语系老师,他去过20多个国家,会讲多国语言,精通英语、德语、俄语和瑞典语。
根据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提供的数据,一共有170万志愿者为奥运会以及残奥会提供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包括10万赛会志愿者、20万的拉拉队志愿者、40万的城市志愿者和100万社会志愿者。
“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在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8月24日晚上,奥运会圆满闭幕,但北京市内的“蓝色立方”依然屹立着。在残奥会结束之前,55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将继续提供志愿服务,90%的赛会志愿者也将继续服务残奥会。
志愿者接受远程培训
在刘振基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条来自北京奥组委的短信:“欢迎你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今年7月10日,身在丹东的刘振基收到这条短信后来不及兴奋,就立即开始了准备工作。于是,奥组委的网站成了刘振基每天光顾之地,“这也算是接受远程培训吧。”
“我们培训时,常常会提到志愿者一定要:笑容多一点,嘴要甜一点,腰要弯一点。”朝阳门桥城市志愿者站站长王筝告诉记者,和刘振基不同的是,她参加了奥组委组织的集中培训营。
在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志愿者培训教材相当丰富,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医学救护常识,还有奥运历史、奥运比赛场馆、体育英语等通用材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站上提供的关于残奥会的培训材料尤为丰富。除了提供培训教材,组委会对培训效果也非常重视,所有志愿者都进行过严格考核,做到不培训不能上岗,培训不合格不能上岗。在10万赛会志愿者中,有3万多志愿者还参与过为期一年的“好运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