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我想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可爱的健儿,感谢他们让家乡人分享了他们的奥运快乐,感谢他们为重庆一次次留下历史性的美妙时刻。
当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熄灭,不得不与北京挥手作别的我却顿感不舍。也许,告别是一段美好回忆的开始,以后的日子里,这些曾经有过的瞬间美好,都将长留心底,成为永恒。本报记者 黄德强
挥别奥运
8月10日,奥运男篮比赛开战,北京的朋友送了我一张票。
我提前20分钟来到赛场外,观众三五成群,卖小国旗的、卖口哨的,当然也有想转让球票的。只要有比赛,就有倒票的,这是世界惯例。但记者在北京看到的,却与众不同:等待转让球票的人,在球场外100米处整齐划一排开,他们手中都握着一大叠现金。
“有多的票转让吗?”一名男子向记者询问。“多少钱?”记者问。“4000元怎么样?”
原本就没有打算卖票,记者握着门票随即离开。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很多地方,只要你一开口,马上就有一群黄牛党围上来,让你不得不卖。但北京转让门票,大家都在主动维护北京的形象,显得非常文明。
我想,这也是奥运的力量吧。本报记者 史永庆
文明力量
抓狂场面一:携带“长枪短炮”,上飞机托运了两大箱,兴冲冲地赶到北京准备大施拳脚,却发现没有证的我,在北京与一个游客没有两样,任何场馆都进不去,最后就只有背着沉甸甸的“大炮”在大街上闲逛。
抓狂场面二:奥运村开村,我起了个大早。自己没证进不去,但总可以在大门外守着中国代表团进村吧。但想不到的是,奥运村有东南西北门,不知道中国代表团会走哪个。无奈围着奥运村走一圈,天哪,真大呀,我刚想喘口气,突然看见两辆大巴载着中国代表团疾驰而过,我一下气得坐在地上。
抓狂场面三:8月8日奥运会开幕,想到鸟巢拍烟火,坐地铁到北土城站下车,却发现已经设置了警戒线。到天安门拍倒计时牌,地铁在天安门站竟然没停,直接把我拉到了王府井。我从王府井站出来一阵狂奔,快到天安门时又被警戒线拦住。准备回去时,却发现王府井地铁站也不能进去了。最后,我折腾了几个小时后终于坐上地铁回到宾馆,看电视,开幕式刚刚结束,我再次瘫倒……
本报摄影记者 高科
摄记之苦
8月8日傍晚,华灯初上的北京。我从本报位于中关村腾讯网大楼的北京临时编辑中心出门,打算买点吃食。
一出大门,眼前的景象就让我不安:往日车水马龙的苏州街突然变得空旷开阔,稀稀拉拉的车辆飞驰而过,前所未有的放肆;原本拥挤的人行道不见了熙熙攘攘的人流,目光所及的路人稀稀拉拉,却都行色匆匆;东来顺烤肉摊前门不再有排队的食客,烤肉的哥们则无所事事目光茫然。
400多米的行程,10来分钟时间,一路上,与我擦肩而过的路人不超过两位数。满怀诧异地到了购物广场,仍是上述光景,中关村核心地带的大小商铺,已是门户紧闭。平时的这个时间,在这里的家乐福购物,光缴费就得排上20多分钟啊!路边的保安说:“今晚奥运会开幕,大家都要看开幕式,提前关门了。”
那天晚上,我只能吃东来顺烤羊肉串,之后的好几天,口腔一直上火,跟奥运会一样火。
本报前方采编负责人 周帆
我上火了
去年3月,当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建议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设立北纬40度地理标志时,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所有运动员、记者和旅游者驻足的地方。北纬40度线虽然在地理上不如北回归线、赤道的意义重要,但它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交会点构成独特地理坐标。更重要的是,它距离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不过几百米。
看看人们在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兴奋劲,喜悦和汗水一样在脸上流淌,手中的奥运小旗帜一刻不停地摇晃,人们用脚步和热情丈量着与鸟巢,与水立方的距离。“很近,我几乎可以摸到他们。”在这里,人们像崇拜埃及大金字塔一样崇拜鸟巢,崇拜水立方,崇拜北京!
正是这次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完美的开幕,完美的收尾,让北京成为了全球的地理坐标。
本报前方编辑 肖庆华
全球坐标
作为一名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注册记者,当时钟指向8月24日晚12点,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高喊一声:“终于结束了”,然后回家,睡觉,解脱。
这是我曾经想象中的答案,但现在我却不得不否定它。
我希望还可以继续,我希望北京奥运会能再延续那么几天,我希望可以亲历更多的经典时刻,我希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总而言之,我希望能继续生活在奥运的感动中。
奥运为什么可以超越一切,为什么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集合在一起?也许对抗无处不在,冲突无处不在,但在竞技的背后却是友情的交融,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意识到:我们并不是战胜彼此,而是感动全世界。
北京需要一次奥运的亲历,一次最切身的奥运的确可以给一个民族带来更多的感悟。我们都需要一次奥运的亲历,去理解何为“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四海之内皆兄弟”。
奥运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本报记者 刘苏
瞬间永恒
曾有人提醒我别向北京人问路,他们会轻蔑地数落你无知。奥运来了,北京人一下变成了邻家的大姐。
出租车上,司机告诉你时下哪里东西好吃,哪里买东西便宜又好;商家听说是采访奥运的记者,立马价格少一截,那更不要说,专为民服务的奥运志愿者了。一如歌中所唱,北京人真诚地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客人,有一个快乐奥运。
奥运使北京成了一个大PARTY场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角落会突然爆发出兴奋点。巴西奥运旅行团在王府井跳桑巴舞,在庆祝能到北京参加奥运;赛场外,希腊球迷为了庆祝胜利穿着传统服装高歌,引来中国观众参加他们的狂欢。
奥运让北京人变得太可爱,变得容易走近了。
本报记者 李凌
快乐狂欢
此次赴京采访奥运会,我心中有三感。
首先是感激。依我现在的岗位,是我出于对北京奥运的向往,更出于对记者生涯的难舍,自己主动请缨。在我自己都认为这是奢望的时候,晨报领导竟成全了我的愿望。为此,我的感激难以言表。
其次是感奋。每天,我根据事先联络好的线索赶紧采写,并连夜发稿,次日一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点开晨报网,看我的报道是否见报。
再次是感伤。14日晚,我托朋友搞到一张北京工体的拳击比赛票,我第一次用手提电脑现场赶写赛场见闻。我努力了,但我很遗憾:第二天,我的报道没有见报。为此,我再一次体会到,一个记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稿子被枪毙。
本报记者 程闯
记者不老
本报前方编辑部奥运亲身感受实录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本报10位前方编辑记者也将陆续回到重庆。赶赴北京之前,他们每个人都心情忐忑又兴致勃勃;在奥运期间,他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与北京、与奥运亲密接触;奥运结束后,他们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向读者倾诉。
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奥运的气息、奥运的荣光和奥运的辉煌。虽然北京奥运已经远去,但这些文字,同样是我们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本报记者李凌在北京。
本报记者刘苏(右)与荷兰女曲队员。
本报前方负责人周帆在鸟巢。
本报记者程闯在采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