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杨福安:让阿胶走向现代化本报记者 杨 镇
王锋 黄中明 摄
推荐点评:平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业朝:杨福安执著于振兴中华老字号“福”字牌阿胶产业,起草阿胶质量标准,研发阿胶等66项新产品、新工艺,编写《中国阿胶》等3部专著,实现了产学研的较好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带领福胶人秉承千年阿胶文化,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传承、改造和创新。这是人才第一资源支撑发展第一要务的最好诠释。
25年前,当杨福安还没到平阴阿胶厂时,他只在《本草纲目》及中药书籍中知道阿胶这种东西。25年后,他已是阿胶产业的领路人,并使一个小作坊式的企业变成了具有3个现代化生产基地的大型产业集团。在他的手中,中华老字号绽放新生,中药三宝之一的阿胶展现百样面貌,成功转型。“只因我们夫妻平时也没什么事,所以才把时间都花在阿胶研究上,才能出点成绩。”几十年的奉献,杨福安一句话便平淡带过。但在中国阿胶行业,杨福安的贡献无人能及,他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50多篇阿胶研究相关论文,率先建立阿胶生产标准,起草了阿胶质量标准,他与妻子合著的《中国阿胶》更是代表了中国阿胶研究理论的较高水平,至今仍是阿胶生产经营者、科研工作者、中医药工作者、医药院校师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工作学习的必备手册。
传统传承
1983年,杨福安和王京娥夫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平阴阿胶厂(福胶集团前身)。来之前,杨福安已了解到东阿镇许多闻名遐迩的阿胶传奇故事,来厂后,知道了包括咸丰御笔赐福、赏黄马褂、拿手折准出入皇宫等历史故事,神秘的阿胶深深吸引了杨福安,而手艺精准的老制胶人更是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因此,刚进厂被分配到车间做熬胶工人的杨福安踏踏实实地跟着老工人学起了传统的熬胶工艺。
当时,杨福安跟着实习的是厂科技股股长、老熬胶工。这位老师傅虽然不识字,在阿胶生产上,却因多年经验成为“一把手”。在他看来,杨福安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师傅叫干的事情他都干得很漂亮,师傅未安排的他也能揣摩出来,面对这样聪慧勤快的徒弟,师傅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制胶的秘诀。一个月后,杨福安就掌握了阿胶生产的全过程,到了第二个月,他就能掌握阿胶生产的细节了。
然而这仅仅只能做一个好的制胶人,杨福安的内心更想着把阿胶真正的价值发扬光大。他想起了当地传诵多年也曾深深吸引他的一段歌谣:“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狼溪河里去喝水……”于是他和妻子趁着休息的日子,循着歌谣里描述的场景,取水样,访百草,经过反复化验,他发现狼溪河源头群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且水质软,水中所含微量元素与蛋白质结合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狮耳山的漫山野草,如蓍草、枸杞子、败酱草等有很高的滋补药用价值,再加上老制胶人的经验指导,杨福安探索出东阿镇福牌阿胶保持传统特色的三大独特优势,一是中国阿胶之乡——— 山东东阿镇历代精湛熬胶技艺,二是现存唯一传统熬胶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