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大量史料证明:夏、商、周之前还有一个“虞代”
在《济南通史》中安先生提出,大量史料证明,夏、商、周之前还有一个虞代。而这也是《济南通史》第一卷主编、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教授多年来一向坚持的一个学术观点。张华松教授对记者说,许多先秦典籍中,都有对于“虞”的论述。如《墨子·明鬼下》:“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乎商、周、虞、夏之记?”《左转·成公十三年》:“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总之,都认定夏商周三代之前还有一个虞代。
另外,虞代的世系,根据战国成书的《帝系》以及《史记·五帝本纪》、《左传·昭公八年》等古籍也是可考的。
安先生解释,所谓虞朝,并非周、秦、汉、唐那样的王朝。事实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虞只是一个东夷部落或邦国,只是到了虞舜的时候才得以取代唐尧而成为黄河流域的共主。济南至今仍然保留了大量虞舜文化的遗迹,尤其大舜耕稼的历山(即千佛山),更是济南的旅游名胜。对于《孟子》、《史记》等典籍中有关舜耕于历山的传说,从中折射出许多历史的影像,比如大舜淘井,表明当时济南地区已经有了水井。这与《世本》有关东夷人“伯益作井”的记载以及城子崖龙山文化数口古井遗址的发现,是相符合的。安作璋先生提出,虽然这些是传说,但其中却包含许多历史事实:水井是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市井城邑出现的重要条件;舜的弟弟象谋财害命,反映了当时财产私有化;舜以德报怨,对象说:“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意思是,你替我去管理那些臣民吧。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阶级分化。这些都说明虞代已进入了文明社会,有了初具规模的国家形态。 (本报记者 陈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