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残奥东风,让“无障碍”成全民意识(2)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9月13日07:36   南方日报
借残奥东风,让“无障碍”成全民意识(2)

,参加奥运会,只是想能给自己的人生轨迹增添一道美好的回忆,只要发挥出水平就足够了,不得奖牌也无怨无悔。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可能的物质奖励,他们的心显得格外平静。

  周杨静是在两岁的时候,被一辆拖拉机夺走右腿的,比赛时,她需要借助假肢来发力。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远离人群,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是体育运动,让这个小女孩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悲伤世界,去努力拼搏弥补人生中的“残缺”。在回忆第一次获奖感受时,这位广东姑娘说:“从来都没想到我还会有如此的能力,因为小的时候我根本就没上过体育课。自从第一次拿奖牌后,我的自信心增强了。以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现在觉得除了走路没其他的女孩子好看外,我跟她们其实没什么区别。”

  李汉华,这位曾经的全国青少年游泳冠军,在受伤致残之后,一度想要自杀。从1999年受伤,到2005年开始再次接受游泳训练的6年间,对于李汉华来说,人生是黑暗的。“我那六年都没有离开过我的房间。”他说,“我的许多亲戚朋友来看望我,但是我都坚持不见他们,因为我不想让他们看到我当时那副样子。”

  如今,这位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广东小伙子,已抛弃轻生的念头,走向新生,并在这次残奥会中获得一枚银牌。他直言,“体育给我第二次生命”!

  而中国残奥马术“第一人”彭裕连,则为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马术表演。这位年仅22岁的广东青年,具有广东人特有的务实低调,他并不关心自己的排名,他认为最重要是自己满意。最后,他获得了第6名的成绩。

  很多观众感叹,看他们的比赛“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一种非比寻常的力量,真的很震撼!”

  无障碍:心理认同更重要

  残奥会是一场全民的盛会,仍然牵动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因为,“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理念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世界如此,中国如此,广东也同样如此。

  “十五”期间,广东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全省建立康复服务机构1223个;特殊教育学校67所,职业培训机构211个,残疾儿童入学率更是达到了91%。

  而根据《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广东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最终将使60万残疾人获得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珠三角地区将建成白内障无障碍区,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新增建筑的无障碍标准进一步提高。

  盲道、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有突起的电梯按键……“无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已是随处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当然,这种进步和发展不应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上,更多的是心理和行为的真正认同。盲道建好了,是否被不经意间占用?无障碍通道是否堆满了杂物?对着白化病运动员,是否打着闪光灯猛拍?想要帮助残疾人又是否提前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因为,这是对人的基本尊重。

  借助残奥东风,“无障碍”设施的全面覆盖可以预期,但更加值得期待的是,“无障碍”意识能否成为全民意识。

  “身体有缺陷,但意志无缺陷”,因此,他们与我们是完全平等的,他们的生活同正常人群体一样牵动着所有人。正如参加过培训的残奥志愿者所说的那样,要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的生活轨道,关心他们就像关心自己,不是恩赐,而是真正的服务。

  本报记者徐林周志坤林亚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