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尤纳斯:临行前有一巨大遗憾 男篮还是要学欧洲(3)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4日03:44   新京报

  访谈

  可惜我无法参加朱芳雨的婚礼

  离别的日子,尤纳斯有很多话想说。他坚持说,这不是采访,只是朋友间最后的聊天。他转身离去,留给中国男篮两次进入奥运前八的成绩。尤纳斯说,自己的功过让后人评说。

  新京报:舆论都认为,这四年中国男篮有了进步,你认为进步在哪里?

  尤纳斯:是的,总的来说中国国家队有了一些进步。如果之前姚明、易建联还有王治郅不受伤,谁知道结果会如何呢?我想应该比现在还要强。确实,奥运会上我们打了一些好的比赛。但是最后一场,我们投篮很差。从这些比赛中,我们看到了和强队存在的差距。

  新京报:如果篮协希望你留下来,你会考虑吗?

  尤纳斯:我想在这里的一切事情对我来说都很好,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四年不是一段短暂的时光,它改变了很多事情。我在这里也有很多朋友,我很难对他们说NO,但是我想念我的祖国,我想回家和我的朋友一起,和家人一起。

  新京报:四年过去了,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特别的快?

  尤纳斯:是的,今天的一切看起来都和昨天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做得不错,中国篮球有了不小的改变。

  新京报:记得姚明说过,您给中国男篮带来了很多进步,如今你要走了,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尤纳斯:他们都是好样的,我为他们骄傲。中国男篮要想更进一步,我觉得还是要多向欧洲球队学习,特别是一些理念。

  新京报:临走了,是不是还有一些遗憾?

  尤纳斯:确实是的,我们进入了前八,但我们本可以再进一步的,我没能带领小伙子们创造历史。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朱芳雨给我们发来了请帖,他9月8日结婚,那个时候我已经在立陶宛了,不过我备好了礼物。

  新京报:在中国四年多,一定去了很多城市吧。

  尤纳斯:是的,我最喜欢的城市是南京和西安。如果再回到中国,我一定会再去这两个城市走走。工作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发现这些地方的魅力。

  新京报:有朝一日,您带领另外一支球队在奥运会上碰上中国队时,您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尤纳斯:希望有那么一天吧,我也希望中国队能够更强,我对他们很有感情。

  点评

  左脸专注,右脸顽固

  尤纳斯长着一张很“欧洲”的脸。心情好的时候,慈眉善目,挺和善的一个老头,可当他横眉立目,暴跳如雷时,就成了一个“暴君”。

  后面一张脸,让尤纳斯把中国男篮锻造成了一支铁军。尤纳斯逼着队员们练力量,一丝不苟地强调防守细节,要求他们每场球———无论是热身赛还是正式比赛都必须全力以赴。铁鞭挥舞,怒斥声声。四年之后,在身体对抗、对防守的专注和意志品质上,男篮已经显出欧洲球队的雏形。

  很多人拿这支男篮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杀进八强的前锋线黄金一代相比。两队成就相仿,不过,黄金一代更多的是凭借个人能力。胡卫东那记罚球线起跳的暴扣、巩晓彬独步亚洲的篮下脚步,至今令人回味。

  如今这支男篮更像一支球队。除了姚明、王治郅这有限的几个超级球星,个人能力并不突出,但他们顽强、坚韧、团结,各司其职而忠实地执行着教练的战术。在这些方面,他们的确超越了前辈。

  前面一张脸,让尤纳斯为中国男篮发掘、培养了一批年轻俊杰。王仕鹏是2005年斯杯上被尤纳斯看中的。那年的全运会预赛上,尤纳斯发现了孙悦。易建联更早,2004年就在雅典奥运会上首发。2006年,在广东宏远青年队的陈江华直接进入了国家队。

  这些选择当中,不少至今仍存在争议。例如尤纳斯对陈江华的使用,确有拔苗助长、伤害后者自信心之嫌。但谁都得承认,未来的中国男篮中,他们仍将是顶梁柱。尤纳斯带着他们见过了大世面,经历了一支“欧洲球队”氛围的熏陶,这便是最大的财富。

  尤纳斯还有张脸:双眉紧锁,面沉如水。这种表情下,他就像块石头,顽固透顶。对王治郅的使用是这次北京奥运会上尤纳斯所遭受的不多非议当中的一个。小组赛对阵西班牙一战,王治郅在下半场几乎以一己之力砍翻新科世锦赛冠军,但在第四节最后时刻和加时赛开局,尤纳斯还是将他放在替补席上。

  6场比赛,王治郅的上场时间(场均17分28秒)只列全队第六,篮板第三,得分(场均7.7分)第五,而他的命中率(48%),在队中仅次于姚明。这便是尤纳斯的固执之处:他总认为王治郅不够积极,防守糟糕,却忘了那都是在意义不大的热身赛中。真到了大赛,王治郅还是值得信赖的。王治郅只是一个个案。细心的球迷可以发现,尤纳斯的轮换阵容其实只有七人,板凳上的球员很难获得信任。李楠就说,给他适应比赛的时间太少。阵容如此捉襟见肘,一旦有人状态不好,或是碰见需要拉长战线的硬仗,男篮便后继无力。往事已矣。尤纳斯就要离开北京了,但他的遗产———包括经验也包括教训,还值得中国男篮好好咀嚼珍藏。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田欣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