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振梁:刘翔的自信弥足珍贵 奥运会不能变成角斗场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10:42 东方体育日报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赵一智 奥运会不是角斗场 即便在热盼了近半个世纪的奥运会真的近在眼前,也许我们还是有许多同胞在“普天同庆”的同时,对奥林匹克主义一知半解,或了解得不够透彻。作为和奥林匹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奥运老人”,何振梁在其将至耄耋之年依然心系奥林匹克精神正解的传播,不惜年迈之躯奔走四处,传道、授业、解惑……此次来到上海,他重点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主义元素。 何振梁指出,首先有一个概念不能搞混:“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这两个名词并不等同。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容易把奥林匹克运动简单看作是一场四年一次、全球参加的运动会的原因。其实,在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中,体育比赛仅仅是一个传播文化的载体。说到底,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文化运动;追根溯源,最早它所承担的使命是教育青年,激励社会——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时的初衷,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地办一场大规模运动会。19世纪末,世界政局动荡,人民生活疾苦,顾拜旦知道单纯搞个大家来参与的大型运动会,并不能达到世界进步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和文化、教育这两样东西相结合,而这两样元素正是最能体现奥运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 何振梁认为,缺少了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奥运会,就和古罗马的角斗场没什么区别。大家追求的都只是感官上的刺激,不看重内涵,一场比赛过后除了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外,什么都没留下。这又像是看电影,真正经久不衰、能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的都是那些同时兼顾了艺术内涵和可看性的影片,而不是单纯赶时髦、商业化的快餐电影。 何振梁介绍说,奥林匹克的人文关怀,在上世纪的二战前后和冷战期间,着重体现在加强各国沟通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上。而到了国际局势日趋缓和的当今,则更多体现在强化人与人的平等观念上。它反对宗教、种族、性别、意识形态等一切形式的歧视行为。为此,国际奥委会一边在对外扮演着“居委会阿姨”——比如曾成功纠正了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奥林匹克内部推行各种公平、公正化的改革——比如逐年提升女性的地位。据统计,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人数比例,从1986年的26.5%提升到2000年的38%;而没有女运动员的国家代表团比例则从1991年的20%,下降到了2000年的0.5%。目前,国际奥委会正在向下一个指标努力:将内部管理层的女性官员人数比例增加到20%。 而另一个大家关注的世界课题——环保,也是近年来奥林匹克大力倡导的主题,改善人类日益恶劣的家园,这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奥林匹克从我做起,在建造奥运场馆时,宁可缩小建筑面积也不能毁树伐林。 在何老看来,如果奥运会没有融文化、促和谐等多方面的人文理念和进步功能,那奥运会绝不会受到全世界那么多人的推崇和热爱,因为它充其量只会成为少部分贵族的游乐场——古罗马角斗场的现代翻版。 完全没必要请斯皮尔伯格 眼看北京奥运会已迫在眉睫,最近却因为达尔富尔问题,令西方世界某些人对中国略有微词,甚至有些人还想拿奥运会开刀,将政治问题扯进奥林匹克。何振梁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把达尔富尔问题拿到奥运会上来说事儿的那些国际人士,在思想上都已偏离了奥林匹克精神。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