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跨项神人越来越少
玩票和跨项训练,它们间的距离隔着很远,虽然起头时常常临席而居。未来,人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不务正业”的大明星开始玩票,但对跨项神人还是少点指望吧。不为别的,难度越来越大。
比起在1972年奥运会上独揽七金的前辈斯皮茨,菲尔普斯的八金更具技术难度,因为而今赛场上的竞争更趋激烈。一样的道理,克莱拉-休斯并非首位在两季奥运会上均获奖牌的选手,丽贝卡-罗梅洛也不是第一个在夏奥会上完成转项的运动员,但她们的意义不仅是“新鲜”,比起前辈更有胜出之处。
1920年,美国人伊根在安特卫普夏奥会上获得79公斤级拳击金牌,12年后,34岁的他参加了第三届冬奥会的四人有舵雪橇比赛,再获一枚金牌。实际上,伊根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冬、夏奥运会“双料冠军”。挪威人塞姆斯是另一位传奇人物。他是1924年首届冬奥会跳台滑雪项目的冠军,相隔12年后,38岁的他又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夏奥会帆船比赛,获得银牌。
很神奇的两人不是?但这都是有隐情的。伊根的拳击造诣不错,不过在雪橇上却有“滥竽充数”之嫌。若非托了队友的福,且当年四人有舵雪橇项目刚刚恢复,参赛者实在寥寥,伊根的此番大成就可真成不了。再说塞姆斯的那枚银牌,参加的也是集体项目的比赛。
一加一大于二,这是跨界的魅力所在,一种错位的吸引力。在奥运档案那泛黄的纸页上,曾有人完成这种跨越,从夏季奥运会的繁花如锦到冬季的皑皑白雪,从击剑馆的优雅严谨到曲棍球场的热情拼杀。只是,逝者已远,“术业有专攻”的门槛倒是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