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汉城《手拉手》温暖依旧 北京奥运主题曲呼之欲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12:32  新京报

  大型体育赛事的主题曲往往会跟那些经典的竞技瞬间一起长久铭刻在人们心里。提到1998年世界杯,球迷脑中盘旋的,一定会有《生命之杯》那奔放的旋律。而奥运会历史上,被人们记住的主题曲则更多。提及1988年汉城奥运会,人们首先会想起那旋律琅琅上口的《手拉手》。从传唱角度来说,这首歌曲获得了极大成功。时至今日,它对北京奥运会依然发挥着余热。

  雅与俗的兼容

  大众和主流传媒更加津津乐道的是,我们是否能有一首如《手拉手》般传唱的歌曲。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莱昂纳尔·里奇(Lionel Richie)的《欢乐通宵》;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莎拉·布莱曼与卡雷拉斯合唱的《巴塞罗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百年时,席琳·迪翁演唱的《the power of the dream》(梦想的力量),均在当时传唱一时。迪翁还因此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在奥运开幕式上独唱的歌手,其风头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才被另外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歌手比约克天才般的表演盖过去。比约克演唱的那首《海洋母亲》并没有遵循所谓“体育歌曲”的俗套,而是从音乐的根源出发。她的演唱无法模仿也难以传唱,但却完美地传达了奥运“重回根源”的意念。

  恰恰因为这首歌无法传唱,使得另一首传统的体育歌曲,雅典奥运火炬传递主题歌“Pass the flame”(传递圣火)成为当年奥运赛场最常响起的歌声。

  这次北京奥运,也有音乐人建议走此“高端路线”,或者借鉴亚特兰大奥运会宣传片上神秘园采样的中国台湾原住民郭英男演绎的《老人饮酒歌》,以原生态音乐的方式诠释奥运精神。毕竟,在被如此重视的一个展示自己深厚文化底蕴的机会面前,如果仅仅是拿出一首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朗朗上口的口水歌,那也太不“人文奥运”了。但这样的声音,似乎也很难使大众在奥运会之后勾起回忆。因此,大众和主流传媒更加津津乐道的是,我们是否能有一首如《手拉手》般传唱的歌曲。

  《手拉手》的余响

  各路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我国国内的体育赛事的主题歌创作,思路都受到这首歌曲严重的影响。

  从传唱的角度来说,1988年汉城的《手拉手》,确实获得了更大规模的成功。这首由韩国“Koreana”演唱组演唱的主题歌,采用了最“俗套”也最稳妥的创作方式,极易记忆和传唱的旋律歌词让它非常容易钻入大众耳朵,而歌曲中加入的朝鲜民歌《阿里郎》的歌词与曲风,更为它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标签。甚至至今,各路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我国国内的体育赛事的主题歌创作,思路都受到这首《手拉手》的严重影响。

  从当年的《亚洲雄风》,到后来郭峰等音乐人给大运会等运动会创作的主题歌,基本都能听出受到“手拉手”的熏陶。而《手拉手》能在当年脱颖而出也并不偶然。回首当年的全球流行音乐背景,迈克尔·杰克逊和一众欧美歌星发起的援助非洲运动以及由此诞生的歌曲“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已经为此类宏大主题的歌曲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样板。以至于后来在华语乐坛,出现了两首这首歌的“本地版本”。一个是罗大佑等台湾歌星共同演绎的《明天会更好》,另外一首则是被看作内地流行音乐的发轫之作———百名歌星演绎的《让世界充满爱》。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