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C字头高铁28分钟直达天津 每秒奔百米车厢很平稳(2)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08:22   北京晨报

 北京四大客运站各司其职

  北京站 主要承担京哈、京沪方向(京沪D字头除外)的车次

  北京西站 主要承担京广、京九以及陇海方向的车次

  北京南站 承担C字头京津城际铁路以及从北京站分流过来的京

  沪、京青方向的D字头动车组

  北京北站 主要承担赤峰以及S2观光线车次。

 相关链接

 中国开启高铁时代

  28分钟运行时间——8月1日开通的北京至天津城际高速铁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铁路公交化。这条120公里长的铁路开启了中国高铁时代。

  郑健介绍说,类似C字头的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近期还将建成好几条。包括下半年开工的北京到秦皇岛线,武汉到广州、郑州到西安等线路明年将通车,哈尔滨到大连、京沪高铁将在2012年前后建成,“目前已经开工在建的客运专线共19条,总长达7300公里。”

  郑健表示,京津城际铁路的设计运营将为建设中的京沪高铁提供独立的实验范本,今后的高速铁路也将按此标准体系进行设计建造。

 百年老南站变身“亚洲第一站”

 13对动车组已移师南站

 外观:酷似拉长了的祈年殿

  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新北京南站,号称亚洲第一大火车站。“北京南站外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北京的象征之一——天坛。”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介绍说,其钢结构主体借鉴了祈年殿“三重檐”的建筑风格——把天坛顶部的第一层圆盖化成了中央屋面的弧形屋面;把第二、第三层屋檐演化成了两侧叠落式的雨篷,蕴含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实就是祈年殿的横向拉伸,同时也借“风调雨顺”的寓意祈福行车平安。

  这座庞大的建筑分地上两层、地下三层。依次为:高架候车厅、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和地铁14号线。

 到达:驾车可直达候车厅

  环绕中央主站房和两侧雨篷下,是新南站的内外环高架桥,全长2.8公里。高架桥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有立交,共有8个出入口,与南二环、南三环、马家堡西路、马家堡东路连成一体,实现了铁路站房与市政交通的无缝相接。高架候车厅周围的环路为内环,可供20余辆送站车同时停靠。同时,在内环高架立交桥内侧,还建成了一圈玻璃幕墙,方便自驾车乘客及时查看候车室大屏幕信息,南站安装的可是目前国内铁路车站最大的显示屏。

 候车:“咖啡厅”容纳万名旅客

  13个站台的26个通道门分列两侧,站台进站口处是设有双人和单人沙发、方桌长椅的“候车区”,间缀一人多高的绿植,环境幽雅,更像是咖啡厅。地面上设有可开合电源,可以供候车乘客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充电器等。

  据介绍,整个候车区可以容纳1万多名旅客同时候车。大厅中央为检票候车区,由南到北依次为京津城际、京沪高速、普速列车三大候车区域。候车大厅、站台层、地下换乘大厅三层,由35部直梯、76部扶梯连接成一体。

 票务:售票检票像地铁

  检票进站时,乘客将手持类似地铁卡似的磁卡车票,经过自动检票门,车票“侧入上出”,并不回收,一切都像坐地铁那样方便熟悉。

  在分列两侧的18个售票窗口中,专门开设了无障碍、自动售票、老年服务、外宾服务、奥运服务、始发改签等窗口,此外还有10个左右的“京津城际”专向售票窗口。不远处设有类似地铁中的自动售票机,接受从5元到100元的各种面值钞票,并可使用银行卡。这是我国首次启用自主设计制造的自动售检票系统。

 车次:每天发车60对

  即日起北京站的13对D字头动车组,即北京至上海、济南、青岛方向的13对时速200至250公里的动车组将全部转移到南站来。

  “按照追踪间隔最小3分钟计算,理论上南站可以发送成百上千对车次。”郑健表示,毕竟是新火车站,客流量也有个培育过程,因此,南站运营初期只安排了60对车次,其中13对D字头,其余47对全部为C字头,目前发车间隔为15至20分钟。

 环保:顶棚自己会发电

  最大跨度67.5米的屋顶中间是一道狭长的玻璃穹幕,洒满阳光的大厅因此显得格外敞亮。这部分屋顶铺设了3264块太阳能板,每年可发电18万度。虽然与全年2580万度用电量相比,靠太阳能发电难以收回投资,但每年却可减排170吨废气,替代65吨标准煤,堪称“绿色车站”。

 换乘:最远不超200米

  身为超大型车站工程,未来的北京南站并不会出现严重拥堵,五层的立体化布局保证旅客不用出站就可以进行各种交通方式的互换,即使最远的换乘距离也不会超过200米。

  据介绍,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将沿着高架层出入南站。地下一层为换乘大厅、小汽车停车场及旅客进、出站厅,并且预留了与城市铁路连接的车站;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分别为地铁4号线、14号线车站,公交车站紧邻站房南北侧。(晨报记者 姜葳 张硕)

已有 _COUNT_ 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焦点专题

新闻排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