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上,将有数十万名赛场志愿者进行服务。而志愿者队伍中最吸引中国人眼球的,莫过于那些金发碧眼或皮肤黝黑的外籍志愿者。
昨天下午,外籍志愿者在北京一家宾馆进行了最后一次培训。从今日开始,这些“洋面孔”将开始在奥体中心场馆群、奥运村、主新闻中心等地参加志愿服务。
吉他弹唱《达坂城的姑娘》
昨天下午,来自加拿大的统计学博士乔治·塞邦尼迪斯,和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65个国家的200多名北京奥运会外籍志愿者进行了奥运前的最后一次培训课程。他们集体学唱了歌曲《微笑北京》,详细了解奥运场馆分布和运营情况,学习了紧急情况自救和急救,以适应他们即将走上的岗位。
乔治是希腊裔加拿大人,统计学博士。正式工作是加拿大政府统计局的一名官员,而副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非著名民间艺术家”。在培训课上,乔治是最大的“明星”,这位留着蓬松长发的老外弹着吉他,动情地用中文演唱了《达坂城的姑娘》,他略带夸张的表演和地道的“洋腔中文”,让现场笑声不断。
乔治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就是为中国运动员服务的志愿者,“这次北京奥运会招外籍志愿者,我义无反顾报了名!”乔治介绍说,他1998年在渥太华多伦多大学学习时,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并开始逐渐接触到中国文化,并且对中国歌曲产生了兴趣,“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学会的第一首中国歌是《达坂城的姑娘》,第一次唱就是在当时女友的鼓励下结结巴巴完成的。”对中国民歌的喜爱让乔治很快就能弹唱《橄榄树》、《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了。
如今乔治不仅能流利地说汉语,而且还可以轻松地用汉语写短信。乔治说,“会说中国话当然有利我们志愿服务啦。”
47种语言为奥运服务
乔治可以用英语、法语、希腊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演唱民歌,不过他却不会用这么多种语言进行交流,“没关系,我们这些外籍志愿者一共可以说47种语言,我想无论哪国运动员来了,语言问题肯定可以解决掉!”
与乔治相比,一些在北京留学的大学生却是“语言专家”。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留学生狄奥露·迪奥普来自非洲塞内加尔。除了母语,她还能流利地说法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狄奥露说,几年前,这位“语言天才”刚来北京时经常迷路,不过每次都能得到热情的北京人的帮助。更让她感动的是,有些人为了把她送到目的地会陪她一起坐车去。类似的事情不仅她自己遇到过,她的许多朋友也经常得到北京人的热心帮助。
狄奥露很早就报名申请做奥运会志愿者。她的爸爸知道后很高兴,“你在中国学到了很多,现在是回报中国的时候了。”狄奥露家人都有中国情结,她的弟弟现在北京化工大学学汉语,受她的影响也递交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申请书。
半个月前,狄奥露和其他外籍志愿者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京外、赛会志愿者培训班。练书法、学习中国功夫、走访中国普通人家,几天的培训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着了迷。先期到达北京的爱荷华大学志愿者已经在首都尝遍了烤鸭、担担面和宫保鸡丁,还在一家西藏餐馆体验了藏族风情和青稞酒。
奥运开始后,狄奥露将去“鸟巢”服务,“培训期间,我过得非常开心也非常充实,我有毅力,也有信心在奥运会上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